close

 

 

 

 

 

周文疲弊的征兆
 

周宗教的神学可以说是一种神秘主义神学,这种重视修行与冥想的神学,一向受到教条主义的排斥。但却又是教条主义的礼教自我复兴的机制。

周宗教的神学可以说是一种神秘主义神学,这种重视修行与冥想的神学,一向受到正统教义(orthodoxy)的戒慎恐惧。

《周易》,我们现在泛称的《易经》,其实是透过身体的修行,实际超度生命境界的经典。因为《易经》本在自身的冥想与修行,而不在于教条的规范与推理,所以当「周文疲弊」之时,《周易》的密契精神同时断绝了。

周文是一种将权力建立在「恫瘝乃身」的自省之上的宗教。「恫瘝乃身」是透过切身的体悟,启动人性的觉醒,实现文化的创生。以身体的反省体悟,超度个体生命的局限,上贯天命,旁通万物。

然而「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透过切身的体悟,冥想与修行,可以说是在走一条神与兽之间的人性钢索,良知危若风中之烛。

借《老子》一言曰:「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透过身体而超越身体的个体之私,豁出大公至正之心,纵然偶有灵光乍现,也难保稍纵即失。

所以当历史的传承与个体的觉醒,若断若续,最后终于堙灭不传,周文的礼教就只剩下空洞的教条。主体内省的道德,物化为客观的行为规范。此时,儒家的礼教岂不貌似法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礼教堕落为法治,人性在官吏的鞭子下昏厥,统治者自视为神明,世人沉沦为禽兽。神兽为了巩固统治的层峰(Hierarchy),奠定资产阶级法权的神学基础,必须制造一套形上学。《易传》的两千年传承,就证明这个恐怖统治的逆转。

《周易‧系辞上传》曰:「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这一句的句读历来有不同的断法,在此首先将「设卦」「观象」「系辞」分别以疏其义,汇归于「明吉凶」。

李鼎祚《周易集解》以为圣人始为八卦,重之为六十四卦。此之谓设卦。因观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之象,系属以辞,阐明其所象之吉凶。所观之象是卦爻之象。

司马光《温公易说》曰「圣人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欲立有于无,统众于寡,故设卦以观万物之象。」所观之象非仅卦爻之象,而是万物之象。圣人立有于无以设卦,因卦爻形构以观察万物之象所蕴之吉凶。

孔颖达《周易正义》则将设卦的依据归诸「圣人设画其卦之时,莫不瞻观物象。法其物象,然后设之卦象,则有吉有凶。」此处观象乃所以成就卦爻,而非由所设之卦爻,观其所象以明吉凶也。

吉凶是什么?易传直接以得失来诠释,所谓得失,可以是一般所说财物上的获得或损失。易传的得失又特别从六爻时位的变化进退来说吉凶,所以得失的意义比一般财货的得失更深刻。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周易‧系辞上传)吉凶所象的得失是人安立天地之间的终极之道,明吉凶所以明安身立命之道也。所以具有政治地位,或具有人品价值的「君子」以吉凶之象,探知进退之道,得以安居乐业。

《周易‧系辞上传》曰:「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在《易传》里,君王已经由圣人所取代,天命则辗转为卦爻象数之易道易理。反省能力的具体化人格就是圣人。圣人是《易传》里的主角,他的任务以揭开事物的真相,并且启示教化人民为主。

圣人所知道的真相,以及启示万民的教化内容,在于使人明白进退得失,主要是一种价值判断,是一种建立在诠释客观规律上的罪民与导民,其目的就是趋吉避凶。

人们为了在混乱的世界中存活,试图建立各种形态的生存秩序,《易传》的构想就代表了其中一种建构生活秩序的努力。

总结《周易》到《易传》的发展,正可谓「机关算尽」。从天命到象数,从君德到圣知,从民情到易理。人心既能算无遗策,又何危之有?因此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之义,大相径庭。

《老》《庄》《周易》是中国古典形上学的基础,建构了五术「山医命卜相」的玄学理论。俗见以为「三玄」中的《周易》主要指《易传》的形上学,这一点必须厘清。

《易传》与中国古典哲学经典《周易》的关系必须划分清楚。研究《周易》必须经传分离,以经解经,以传解传,拙作《易经密码解密》论之甚详。

西学东渐,现代人与《易经》的隔阂更甚。但是《易传》的客观主义与简单的数学,很方便学者不求甚解,也更容易附会西方近代天真的唯物主义。

「周文疲弊」既然是中国古典哲学共同的议题,我们可以从孔孟老庄的「补弊救偏」,反映周文的主要切割面。略窥周文之全豹。试先透过《论语》复兴周文的构想,理解「周文」的重要切割面。

《论语‧宪问》曰:

「子路问君子。

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

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

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人类的人性觉醒,不是透过对身体的客观解析而来。人必须将自身视为主体,而不是客体对象来领悟。人类对自身的认知,乃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同理心(sympathy)。

所以主体之间的体悟(inter-subjectivity),不是透过所为科学的推理与数字的运算,而是透过美学(Aesthetics),透过神话逻辑(Mythologiques)。

《一代宗师》电影里讲到所谓练武之人有三境界,此即习武之人有三阶段,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功夫的意义还是学做人:「一条腰带一口气。要凭这口气做人。」中国古典教育是「发明人性」的教育,教育的目的不在「学以致用」,而在「学做人」。《一代宗师》电影里讲到传统习武之人的三种境界「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就是此义。

以台湾现在社会各层面的乱象与危机为例,许多有识之士都知道问题在于教育。但是却不知台湾的教育与教育者,自身本就缺乏人性觉悟,不通人情世故。

台湾学界僚气沉沉,教授只知求田问舍,为稻粱谋。「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如此道心,早已崩坏。礼失求诸野,但人间侠隐何在?
 

______ 李霖生 醫學哲学:《身体野生思考》下卷 周文疲弊的征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李霖生 的頭像
    李霖生

    李霖生的教學網站

    李霖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