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卦 :履虎尾,不咥人,亨。
赤腳走過的人生不會留下足跡
幽暗角落經常醞釀長靴漫漫的大道
套在跛腳上的鞋瞎著一隻眼
瞎了的腳踩著虎尾步上征途
黃與黑的路面回頭咧嘴咬住徬徨的鞋
眼睛也隨著鞋面暗紅的花盤旋起舞
「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貞吉。」
或許是風的呼嘯回應著藏匿松林裡的,超高頻的樂音。
履卦 :履虎尾,不咥人,亨。
赤腳走過的人生不會留下足跡
幽暗角落經常醞釀長靴漫漫的大道
套在跛腳上的鞋瞎著一隻眼
瞎了的腳踩著虎尾步上征途
黃與黑的路面回頭咧嘴咬住徬徨的鞋
眼睛也隨著鞋面暗紅的花盤旋起舞
或許是風的呼嘯回應著藏匿松林裡的,超高頻的樂音。
胡旋舞 圖片來源:網路
履卦 :履虎尾,不咥人,亨。
赤腳走過的人生不會留下足跡
幽暗角落經常醞釀長靴漫漫的大道
套在跛腳上的鞋瞎著一隻眼
瞎了的腳踩著虎尾步上征途
黃與黑的路面回頭咧嘴咬住徬徨的鞋
眼睛也隨著鞋面暗紅的花盤旋起舞
獨步古今:易經解密
光陰是時間的隱喻,時間與空間在光陰的移動中融合,而身體形象作為人生在世的計時器,度量著生命的意義。
所謂「史詩」(das Epos)本義就是「言」(Wort),或所謂傳說(Sage)。
言與傳說說出意識在此世間所有的關係與經歷裡,與意識客觀對立的客體對象全豹就是史詩。
光陰的史詩以身體為介面,《周易》錯置時間的光影成宇宙,先民的身影瞬逝,宇宙照見我們體內森列的銀河。
人生的真理投射於未來。視《周易》為一部卜筮書必須基於「人生的真理投射於未來」如是的前提。
《周易》經文中具有指標與判準的字眼「吉」的本義,說明了「人生的真理投射於未來」如是的前提。于省吾以為「吉」字本義出於「凡納物於器中者,為防其毀壞。…引申有吉利之義。」「含有堅固之義。」
「吉」字雖然表現一個瞬間的空間意象,這個瞬間必須是運動中的一個高潮瞬間,因為它是高峰,它預設著全部的水域運動的恆常性。「堅固之義」必須呈現於未來,否則無法保住其堅住之義。
象形文字,每一個字原則上都是一種轉喻/隱喻。所以我們先確認卦辭中每一字詞的本義(proper meaning),然後依上下文尋繹其衍義(figure)。正如上文所述,「卦名」初立後的世界,以究天人之際為其依歸,以轉喻與隱喻的流轉為研究軸心,有識者應可免於望文生義。
「乾」卦卦辭「元」之本義,其字形如馬如森曰:「象側視之人形。頭部依附其上,突出特大的頭部,以表『頭』。後形變為『元』。本義是首位。」 「亨」字形類似「吉」字。或曰「象宗廟形。」獨體象物字,本義為宗廟。「利」字甲骨文象耒之形。利乃象耒刺土種禾之形,耒上或有點,乃象翻起之泥土。人藝禾而得利,故曰利。 「貞」字形為「獨體象物字,象鼎形,煮器,後為禮器。本義是鼎。」
「元」象元首之義,「亨」者象禮器,引伸為祭祀。「利」會犁與禾之意,既有耕穫之利,亦可象器之鋒利。「貞」即占卜。所以元亨利貞,就是於事之元始之際,舉行盛大祭祀,得有利之占。元亨利貞活生生一幅宗廟祭祀圖。
__________摘李霖生 〈易經哲學-帝國誕生〉
Dry the pool, dry concrete, brown edged,
And the pool was filled with water out of sunlight,
And the lotos rose, quietly, quietly,
The surface glittered out of heart of light,
And they were behind us, reflected in the pool.
Then a cloud passed, and the pool was empty.
萬商帝君之流亡
【摘要】
《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如何「不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如何「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以下試論何謂「三十二相」。「三十二相」代表了一種神話的思維、神話的邏輯,這一組神話的隱喻和轉喻,以遮詮如來。三十二相就是人藉以自我認知的身體形象,這些身體形象以隱喻/轉喻啟示生命的真理,超度困頓窮窘的人生。
隱喻意謂其衍義與本義共享同一意義範疇,以及連續存在之存有物的接續關係,則指萬物流轉先後相繼的歷時性。因於歷時性的隱喻則從參與一意義結構,始得成就其意義之轉輸。
而轉喻則建立在較具空間意義的並存關係網中,且將讀者引往事件與情境的歷史世界,Roman Jacobson於是因建構語言的兩軸,即同時存在之存有物的並存關係,指當下萬物競流所呈現的共時性,因於共時性的轉喻基於特定文本演繹出的聯想,成就其意義之轉輸。
能常保覺醒的人必是生命力極強的人,只有極強的生命力可以確保終極的悲願。生命力逐級顯現,源源不絕。覺醒的生命力就是「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而無相為體正說明了三十二相的神話,只有作為無處不在的永恆意志凝視無限時空的唯一例證時,化為鮮明可感的真理。(Nietzsche Werke I:112)
關鍵詞:三十二相、隱喻/轉喻、無相為體、禪宗
第一節 相皆是虛妄
孟子曰:「養心莫善於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孟子盡心下〉
寡欲非禁欲,寡欲絕非變成清教徒,但確實可以使人心思單純。清心寡欲只是方法,經由清心寡欲的修養,易於解脫物累,乘物以遊心。孟子言人性乃透視未來以貞定生命當下之意義,當下之不忍即預示未來之祈向,未來之自我期許實乃當下生命力之意志。人生反顧,乃啟默存生命真理之道。非僅自囿於一己之私,而是透過倫理網絡,照見應然而未然之我,以此啟發生命再生之願行。
____ 摘錄李霖生《靜觀詩學論文集》2013.09.30 15:12
【論文摘要】
隱喻(metaphor)意謂其衍義與本義共享同一意義範疇(category of meaning)。因此隱喻可以說是意義壓縮後的類比(compressed analogy)。轉喻建立在比較具有空間意義的並存關係網中,而不似隱喻講究分享意義結構。轉喻將讀者引往事件與情境的歷史世界,隱喻則將關係建立在,以詞的一切用義為基地的深層邏輯上。以隱喻的詩學為反省對象,並形構有組織的論述即所謂隱喻學。
以《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的隱喻學逐步建構其詩學,願專注於《金剛經》之隱喻技藝,以豐富其詩學研究。此即《金剛經》隱喻學之所為作也。因為語意與理念間這種任意性,嚴格說起來一切語意皆是衍義,並無本義存在。執著於理念 — 言詞 — 存有物之間存在相符應的關係,此乃人為造作,是有為法也。了悟無為法者,應知「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所有言語不過是一套修辭學體系。
神話只有作為無處不在的永恆意志凝視無限時空的唯一例證時,化為鮮明可感的真理。因此當如來悉知悉見「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生命力逐級顯現,源源不絕。此即生命力真實的定義。若問「何謂生命力?」生命的定義在於暴量(das Uebermaass)的生命。生命力即無中生有源源不絕的創造力。
一、行於布施
章學誠《文史通義》易教下篇曰:「佛氏之學……其所謂心性理道,名目有殊,推其義指,初不異於聖人之言。……至於丈六金身,莊嚴色相,以至天堂清明,地獄陰慘,天女散花,夜叉披髮,種種詭幻,非人所見儒者斥之為妄,不知彼以象教,不啻《易》之龍血玄黃,張弧載鬼。是以閻摩變相,皆即人心營構之象而言,非彼造作誑誣以惑世也。」章氏以為《易》之象與《詩》之興,變化而不可方物,深切於隱喻之旨也,故借以為序曲。﹝註1﹞
《周易》宇宙詩學
【摘要】
當世界頂尖天文物理學家都說:「我們的生存方式決定了我們的宇宙具有何等樣態。」不能不令人介懷:「我們對於自身所處的世界,是否作出了正確的結論?」
本文首先確立修辭學取代形上學的哲學轉向,其次將「爻實體」的意象轉變為「爻事件」,然後以原子式的時空事件演繹新的「易序」。大海浮漚或許可以比擬《周易》空間史詩隱涵的蒙太奇手法,但引進量子力學的世界觀可以豁開我們想像力枯竭的脆薄腦殼。
本文充滿數學與量子物理學術語與意象的空間史詩,並不企圖建立新的物質世界秩序,那是天文物理學家的任務。其實《周易》的「爻位」與「爻變」一直給予我們遼闊的詮釋與想像的餘裕,本文只是為了未來的宇宙行吟詩人,聚集了新的意象類型,提點新的隱喻學,期望開啟理解《周易》的新途徑。
【關鍵詞】《周易》、「爻位」與「爻變」、修辭學、原子式時空體、量子物理學
A Cosmopoeia of Zhõu-Yì
《靜觀詩學論文集》僕任教玄奘大學十年應卯之作,雖欲棄諸記憶之荒城,恐違乘物遊心之旨,乃奉長者之命,以此自市於紅塵。靜觀者,出於《老子》:「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詩學者,即俗稱文學理論。據文學理念組織成系統性論述,敷衍為完備之理論者即為詩學。或謂,就一作者、一作品,探索其技藝而成文者。以此觀之,任何文本皆可有其詩學,不必作者有意命之詩學方得稱之為詩學也。
僕自幼嚮慕神學,寄身於修道院,反覆辯證於神明。弱冠始讀尼采書,乍聞上帝已死,遂由形上學轉趨詩學之途。自忖思路循形上學已死,人類學轉向而語言學轉向,如今傾心詩學,並非一時激情所致。此中心路縷述於十年文集矣。不揣淺陋,唯就正於方家。
觀人之初,中國人如何產生原始的自我意識?「我」這個字的甲骨文字形,象一上有三鋒的長兵器。Karl Marx主張「不是意識決定人的生活,而是人的生活決定人的意識。」[1]古人似乎由他手中的生產工具產生了他的自我意識。當然這不是所謂專家學者認可的說法,因為資本主義的學術體制是以「佔有」與「宰制」為最高指導原則,詩意的表現將會使專家學者更無法「佔有」與「宰制」原本就充滿「歧異性」(ambiguity)的語言。
資本主義對人的價值判準基於他所擁有的傢伙,而非基於他是誰。所以一個謹慎的學者應該抓緊他就手的傢伙,本分的佔好他既有的地位。張之洞說:「由小學入經學者,其經學可信。由經學入史學者,其史學可信。由經學史學入理學者,其理學可信。以經學史學兼詞章者,其詞章有用。以經學史學兼經濟者,其經濟成就遠大。」朱維錚笑他迂闊。[2]或許朱維錚誤解了張氏的本意,小學、經學、史學、理學、詞章、經濟者不是分裂的專業,而是讀書人的一輩子。實在該從開始鑽研小學就有了「登車攬轡,慨然澄清天下之志。」
摘錄《靜觀詩學論文集》自序
圖片來源:網路http://vr.theatre.ntu.edu.tw/hlee/course/th6_520/sty_20c/painting/dali.htm
生命的意義湧現於時間的地平線,
時間的理念實現於時間的度量,
時間的度量則依於多元的計時器,
計時器多元的表現則源自計時器材質之歧異。
本文所議論的「身體」是一個四維的思考對象,所謂思考的四維即:顯象、隱喻、死亡、眚視。「顯象」指謂身體形象(body-image),「隱喻」即視身體為生命之隱喻也,而作為思想對象的身體是以「死亡」的姿態為推理的原點,眚視則是復活(resurrection)的起點,因此也含有默存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