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中國學術流變史 (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課程名稱:中國學術流變史

 

請選課同學在9月28日(三)以前,上傳個人簡介與個人照,複製以下格式後上傳到 kidagawa@gmail.com利於期末成績考核。

 

 

 

 

課程名稱________________

 

系級____________學號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

 

文章標籤

李霖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櫃.jpg  

《孟子》天命述考續篇

摘要

西周時代的天命思想傳至戰國,天的身影逐漸隱退於歷史的幕後,所謂莫之為而為者,此即孟子思想的特徵。然孟子亦不否定傳統人格化之天帝信仰,惟天處於不被意識之狀態,以致更安全更形上學之地位。《孟子.萬章》上 曰:「天與之者,諄諄然命之乎?曰:否;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天之人格性逐漸隱去,表現無言默存之溟漠幽邈。但是依周文之統緒,天亦非落入孤絕之境,成為人類永恆之夢魘。


《尚書‧康誥》因「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見。」遂云:「往盡乃心,無康好逸豫,乃其乂民。」《孟子.盡心》上則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以盡心之道,脩身之教,將天命普及人類全體,天命乃人性深處共享之道德律令,而人性向善亦有其必然性與普遍性。

孟子言人性乃透視未來以貞定生命當下之意義,當下之不忍即預示未來之祈向,未來之自我期許實乃當下生命力之意志也。人生反顧進而默存生命真理,並非僅自囿於一己之私,而是透過倫理網絡,照見應然而未然之我,以此啟發生命再生之願行。生命投射出之模範雖非生命全幅,卻依然反映其倫理脈絡與肌理,所謂:「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盡心上)以及「悅親有道,反身不誠,不悅於親矣。」(孟子.離婁上)天命在其中矣。

 

 

文章標籤

李霖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李霖生《孟子》天命述考

 

第一節 上古天命略例

《孟子.萬章》上曰:「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此即《孟子》所謂天命之經典定義。然其主詞屬誰?案其上下文,實基於《孟子》之倫理學而定。因為原典本為探討父子君臣之義,故萬章問曰:

「人有言,『至於禹而德衰,不傳於賢,而傳於子。』有諸?」(孟子.萬章上)

權力之世代交替原本就是治亂之關鍵,和平之世代交替是政治安定之指標。對此孟子答曰:「否,不然也;天與賢,則與賢;天與子,則與子。」(孟子.萬章上)政權之世代交替似乎依據傳賢或傳子兩種原則,以故萬章有此疑問。孟子以「天與之」作答,卻說明天下之民選擇了啟,而非選擇益。

孟子又曰:「啟賢,能敬承禹之道。益之相禹也,歷年少,施澤於民未久。」(孟子.萬章上)似乎在「天與之」之外加上「賢且施澤於民久」之前提。然則所謂「天意」在「選賢」乎?此又非單純所謂「天命」也。故孟子還須加以演繹。

孟子遂又曰「舜、禹、益相去久遠,其子之賢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為也。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孟子.萬章上)所以孟子所謂「天」與「人」相對。非人力所能為謂之「天」,莫非孟子直承古代「人格天」之餘緒乎?

回顧上古天帝信仰中「天」之諸義,概言之如下:[1]考察上古天帝信仰乃以人生之臨界情境(critical conditions)為基點,探討古聖先賢如何透過終極關懷(ultimate concerns)以超度人生窮絕之境。[2]所謂人生之臨界情境乃借用物理學之名相如臨界溫度者,蓋因臨界溫度乃存有物變形(transfiguration)之界線也。

文章標籤

李霖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