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周易》與脈學:中國古典臨床醫學的誕生Zhou-I and the birth of the Clinic in Ancient China

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  李霖生  撰

 

 

人體經脈圖15  

 

第三節 傾聽身體的天籟

讓我們再度回顧《黃帝內經.靈樞》對「脈」的定義:

黃帝曰:願聞五藏六府所出之處。歧伯曰:五藏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府六腧,六六三十六腧,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以上下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腧,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腧也。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觀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復。一其形,聽其動靜,知其邪正。右主推之,左持而禦之,氣至而去之。

上述的文化密碼建立在一種本於《周易》的神話詩學(mythopoeia)[1]之上。所謂具有中國古典學術主體性的神話詩學,可以借鏡西方的語言哲學、記號學與神話學,以隱喻(métaphore)與轉喻(métonymie)為軸心的言詮記號學(une sémiotique des discours)[2]。神話的鐵律就是在轉喻中成就了隱喻的流轉。[3]但是其中神髓是傾聽天籟的「氣論」。所以下文將引用《莊子‧齊物論》大塊噫氣的音樂美學的隱喻與轉喻,注疏中國古典臨床醫學的「氣論」。

《周易》的原始結構

發現《周易》真相的方法就是用對方法,正確的方法必須對準《周易》的結構,一切推論都必須基於《周易》的原始結構。《周易》的原始結構原本只有六爻,並無線索顯示先有三爻的八卦,繼而生出六爻形構的六十四卦。

數學語言的史詩

卦爻辭的詮釋原理:六爻即六物杵於天地間,杵在宇宙中的物與物之間,它的存有學原理是什麼?卦爻辭應該就是要說明這一物存在宇宙間的原理。《周易》的宇宙論由兩組符號系統表現出來,一組是卦畫蘊涵的數學,一組是卦爻辭表現的隱喻學。

周易數學:爻的陰陽之變與爻的六位,其數學的本性在於提供理性運作的元素。相信人腦裡的小宇宙與外在的大宇宙,都蘊涵著理性的規律。所以人能夠運用自己的理性去理解宇宙運行的理則。數學運算可以擺脫生活中瑣碎事物的困擾,理智處於完全抽象的領域。數學以一套一套純粹抽象條件,詮表萬事萬物的地位與關係。

神性思維:神話學的法律就是以轉喻來成就隱喻的流轉。根據卜辭找出卦爻辭的文字本義與假借,我們發現甲骨文與卜辭的神話事件是基本的神話學文本,構成卦爻辭神話的資料庫,或者說是神話的密碼字典。

人性與命運:人的限制性

生命的意義湧現於時間的地平線,肉體的生命跡象是人生意義最後的證據,所謂蓋棺論定。蓋棺之際生命的計時器終止了它的記錄,死亡宣告靜默的永恆從此展開。時間在時間的度量中才有意義,度量的刻度記錄計時器無聲的節奏與旋律。身體成為生命價值的計時器,因為它也就是人的命運。

身體是生命的計時器

光陰是時間的隱喻,時間與空間在光陰的移動中融合,而身體形象作為人生在世的計時器,度量著生命的意義。聖言與傳說,說出意識在此世間所有的關係與經歷裡,意識與客觀對立的歷史全相就是史詩。光陰的史詩以身體為介面,《周易》錯置時間的光影成宇宙,先民的身影瞬逝,宇宙照見我們體內森列的銀河。史詩的神話詩學乃於離亂的時間全息裡,命運與暴力的大合唱。

美學(aesthetics)

尼采說:人生與世界只有作為美學現象(ästhetisches Phänomen)才獲得了他們的正當性。[4]生命的意義湧現於時間的地平線,時間的意義表現於時間的度量,時間的度量因計時器之不同而各異,計時器各自演說著自己的肌理。人性的定義在於你應當生活如音樂。一朵白雲恍過,光學的池塘登時淨空。鷇音呼喚:快去,因為繁華的葉片之後藏著的盡是數不盡的孩童,亢奮的隱匿著,壓抑著的笑聲。音樂美學解開了人性乃辯證意象的謎語。鷇音呼喚,快快快去,只因人這種存在者,無法承載太多真實的存在。時間過去而時間未來,過去未能實現的與過去已經存在的,指向同一個終點,一個常存的現在。[5]

然何謂美學(aesthetics)?《莊子.齊物論》有云:「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聖人論而不議﹔春秋經世先王之志,聖人議而不辯。」其中「存論議辯」乃人類運用語言的不同層次,以及預期的效應,由此形成各種等級的知識。[6]存而不論正是美學最高鏡界。

所謂「六合」,據成玄英疏,天地四方也。「六合之外」所謂天地四方之外,應以人的感知(sensible)範圍為準,超越人類感性(sensibility)所知覺的世界之外,即《莊子.大宗師》所謂:「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

「有情有信」情信者,言其實在可信。而且其實在性(Reality)不以其它存有物為前提或條件,即所謂「無待」者也。「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同時未有天地之先,自古以固存說明其超越身體承載之感性的先天條件,亦即超越「時間與空間」而存在。正因為其超越「時間與空間」而存在,無法為感性所感受固謂之「無為無形」,言人類的感知領域內無法感知其形貌與作為。「可傳而不可受」言其傳受固然情信,但其所傳之情信非感性接受之世界也。「可得而不可見」,視覺可以說是感性認知最主要的部分,然此有情有信之世界只可以神遇,不可以目視也。

「生天生地」由宇宙論層面存在的與創生的優位(priority)充分顯示其先驗界(transcendence)的形上學意義。「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言其超越空間而存在,非空間度量可加以言詮。「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言其超越時間而存在,非歷史性計時器所可以度量。
[1]Laurence Coupe Myth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7. P.94.

 

[2]Gérerd Genette Figures III Éditions du Seuil.p.40.

[3]Claude Lévi-Strauss Œuvres p669.

[4] — — denn nur als ästhetisches Phänomen ist das Dasein und die Welt ewig gerechtfertigt : — — ( Nietzsche’s Werke. Band I : Leipzig Druck und Verlag von C. G. Naumann 1905. S. 45. )

[5] T. S. Eliot, Four Quartets, Burnt Norton, I.

[6] 以下關於存論議辯的主張亦見於:李霖生〈金剛經的夢幻詩學〉「第二屆佛學與文學研討會」(新竹:玄奘大學,2004/05)頁10–14。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神話詩學(mythopoeia)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李霖生 的頭像
    李霖生

    李霖生的教學網站

    李霖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