楢山節考  

圖片來源:網路


《楢山節考》的人性論

根據「孔孟荀的人性論參考資料」,議論下述《楢山節考》的情節是否表現人性?

1.鬼婆婆將二子的女人騙回娘家。2.緒形拳所飾長子槍殺其父。3. 緒形拳所飾長子請求其妻與母親收養的棄兒(臭人)交媾。4.鬼婆婆堅持上楢山赴死。5.村人坑殺竊賊一家。必須引用經典來說明你的主張與判斷。



 

根據「孔孟荀的人性論參考資料」,議論下述《楢山節考》的情節是否表現人性?

 

  1. 1.  鬼婆婆將二子的女人騙回娘家。

 

 

 

孟子曰:「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於聲也,鼻之於臭也,四肢之於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仁之於父子也,義之於君臣也,禮之於賓主也,知之於賢者也,聖人之於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

 

 

 

聖人的仁義禮智「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因為「仁之於父子」「口之於味」固然具有先天性,但「仁之於父子」終究取決於人自身的修養特質。「口之於味」始終屬於自然的天性,品味無可爭辯。牟宗三先生《中國哲學十九講》中所謂「開闢價值根源,挺立道德主體。」就是本於此章。

 

鬼婆婆為了生存資源有限,將其二子的女人騙回娘家,令其與家人同遭坑殺。鬼婆婆維護叢林法則,以群體的存活為最高綱領,故應懲罰謀私害公者。「存活」是人的天性,也是天命。但就性而言,是與動物一樣的本性,未顯出人的特性。因為存活的命令與動物的本性一致,鬼婆婆只是順從動物求生存的本性,設計另一個人類,且致其死亡。如果鬼婆婆將其他人類視為同情的對象,她應該會遲疑斟酌,不會對其他人類痛下毒手。

 

 

 

  1. 2.  緒形拳所飾長子槍殺其父。

 

 

 

孟子曰:「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於聲也,鼻之於臭也,四肢之於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仁之於父子也,義之於君臣也,禮之於賓主也,知之於賢者也,聖人之於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

 

 

 

聖人的仁義禮智「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因為「仁之於父子」「口之於味」固然具有先天性,但「仁之於父子」終究取決於人自身的修養特質。「口之於味」始終屬於自然的天性,品味無可爭辯。牟宗三先生《中國哲學十九講》中所謂「開闢價值根源,挺立道德主體。」就是本於此章。

 

緒形拳所飾之角色,維護叢林法則,以群體的存活為最高綱領,故不念父子之仁,對其父無同情心。「仁之於父子也」是人的天命,也是人性的抉擇。以群體的存活為最高綱領,但就性而言,是與動物一樣的本性,未顯出人自由意志的特性。因為存活的命令與動物的本性一致,緒形拳只是順從動物求生存的本性,設計另一個人類,且致其死亡。如果緒形拳將其他父視為同情的對象,他應該會遲疑斟酌,不會對其父痛下毒手。

 

 

 

  1. 3.  緒形拳所飾長子請求其妻與母親收養的棄兒(臭人)交媾。

 

 

 

何謂善﹖何謂信﹖」曰:「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由「可欲之謂善」開始,孟子演繹人性的特質在於意向性,在於人的自由意志。緒形拳的提議,出發點是動物性,而且超越人類創建的倫理,所以不是善。因此不是牟先生所說的「開闢價值根源,挺立道德主體。」

 

 

 

  1. 4.  鬼婆婆堅持上楢山赴死。

 

何謂善﹖何謂信﹖」曰:「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我們要問鬼婆婆為何上山赴死?她不是為了個人的存活,反而為了一個屬於神的理由赴死。這是孟子對人性的定義。

 

 

 

  1. 5.  村人坑殺竊賊一家。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舍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於人者。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說明人性必須在人群中生活以實踐其人性。存人在這一回人取於我,我又強取於人的事件裡,全受動物性的生存慾望主導,並無向善的表現,故是動物性,而非人性的實現。

 

 









arrow
arrow

    李霖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