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國思想史期中參考資料】20121127

1.    根據《孟子》與《荀子》的主張,探討人異於禽獸,屬於人類獨特的人性什麼?

2.    首先必須定義「性」,其次再界定「人性」。

 

「孔孟荀的人性論」這個問題在於探討「人之異於禽獸者」。人與天地萬物的差別,因此顯現出人的特殊性,或者說人的特色,也就是只有人才具有的特性。答案是「自由意志」,請試著由下引章句,證明人性在於自由意志。回答時必先引經據典。

 

〈孟子.盡心上〉  
  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修身養性」的說法意謂「人性」出於修養。「盡心知性」固然說明人性出於人心的願望與意向,但是「知其性,則知天矣。」卻強調人性雖是性向,性向並非後天偶然之作,而是必然歸向先天之性。

「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說明天性並不必然流露,實現人性與否,顯然還須人的自由意志之抉擇。人性向善,但是人有自由可以不選擇行善。「修身養性」的說法可見《孟子》比《荀子》說得透徹。

因為如果不是人性先天傾向善,為什麼人為的努力一定要選擇向善呢?人努力向善,《荀子》也同意這一點。

 

〈孟子.盡心下〉
  孟子曰:「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於聲也,鼻之於臭也,四肢之於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仁之於父子也,義之於君臣也,禮之於賓主也,知之於賢者也,聖人之於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

 

聖人的仁義禮智「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因為「仁之於父子」「口之於味」固然具有先天性,但「仁之於父子」終究取決於人自身的修養特質。「口之於味」始終屬於自然的天性,品味無可爭辯。牟宗三先生《中國哲學十九講》中所謂「開闢價值根源,挺立道德主體。」就是本於此章。

 

 

〈孟子.離婁下〉 
  孟子曰:「天下之言性也,則故而已矣。故者,以利為本。所惡於智者,為其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則無惡於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無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無事,則智亦大矣。天之高也,星辰之遠也,苟求其故,千歲之日至,可坐而致也。」

 

「定義」是首要的論述,所以人性論必先界定何謂「人性」?《孟子》這裡說的是一般人對人性的界定,依據「過去的事蹟」(故)來決定性的內容。

依據「過去的事蹟」(故)來定義,其缺點在於「穿鑿附會」。人依據「過去的事蹟」(故)以形成論證,易流於穿鑿,亦即只選擇符合既有成見(己利)的事實,卻罔顧其它不利得事實。

 

 

〈孟子.告子上〉   
  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孟子曰:「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

 

告子「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基於過去的經驗現實析論人的本性。孟子「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主張人性是先天已決定者,不受個人經驗現實的影響。

 

〈孟子.盡心下〉 
  「何謂善﹖何謂信﹖」曰:「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由「可欲之謂善」開始,孟子演繹人性的特質在於意向性,在於人的自由意志。

 

 

〈孟子.公孫丑上 〉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舍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於人者。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與人為善」則說明人性必須在人群中生活以實踐其人性。

 

 

〈荀子.儒效〉

  故人無師無法而知,則必為盜;勇,則必為賊;云能,則必為亂;察,則必為怪;辯,則必為誕。人有師有法而知,則速通;勇,則速威;云能,則速成;察,則速盡;辯,則速論。故有師法者,人之大寶也;無師法者,人之大殃也。人無師法,則隆性矣;有師法,則隆積矣。而師法者,所得乎積,非所受乎性,性不足以獨立而治。性也者,吾所不能為也,然而可化也。積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為也。注錯習俗,所以化性也;并一而不二,所以成積也。習俗移志,安久移質。並一而不二,則通於神明,參於天地矣。

 

「師法」預設人必須有自由意志。

 

 

〈荀子.正名 

  後王之成名:刑名從商,爵名從周,文名從禮。散名之加於萬物者,則從諸夏之成俗曲期,遠方異俗之鄉,則因之而為通。散名之在人者: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應,不事而自然謂之性。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情然而心為之擇謂之慮,心慮而能為之動謂之偽。慮積焉,能習焉,而後成謂之偽。正利而為謂之事,正義而為謂之行。所以知之在人者謂之知,知有所合謂之智。所以能之在人者謂之能,能有所合謂之能。性傷謂之病,節遇謂之命。是散名之在人者也,是後王之成名也。

 

「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天下之言性也,則故而已矣。」

「心慮而能為之動謂之偽」=「預設人必須有自由意志。」「擇善固執」

 

 

〈荀子.性惡〉

孟子曰:「人之學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偽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禮義者,聖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學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是性、偽之分也。今人之性,目可以見,耳可以聽。夫可以見之明不離目,可以聽之聰不離耳;目明而耳聰,不可學明矣。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天下之言性也,則故而已矣。」

「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是性、偽之分也。」=「預設人必須有自由意志。」「擇善固執」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李霖生 的頭像
    李霖生

    李霖生的教學網站

    李霖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