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澎湃網友MATT 2015–10–06

您好,鄙人浅读了几本书,个中滋味混杂,还望老师提点。孟子有云: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成,乐莫大焉。该句中是否有性善论的理论依据呢,如何看待善的意志在人本体中的存在?如果存在是否需要像康德那样提出的道德律来指导?还是它本就已经作为超验的无限心而自觉表达了呢?谢谢。_________________

A.

《孟子》性善论,不是说人性「本」善。以《孟子》书中的譬喻来看,「性」不是西方哲学家喜言之「本质性」,而更像是「性向」(意向性Intentionalität;Intentionality)。

《孟子》道性善,可以理解为人心原无分善恶,吃饭、穿衣、劳动、交媾、…原无所谓道德上的善恶,所谓:「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所以《孟子》强调一般人对人性的定义,是根据既已存在的事实推论人的本质性(human nature)。

「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恶于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无事,则智亦大矣。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

《孟子》对「善」的定义,将「善:恶」当作两个选择取向,但是人不一定选善,《孟子》以「择善固执」是发明人性,才算是人。

「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一个人模人样的动物,如果能「择善固执」,那才算是个人。如果选择恶,就是衣冠禽兽。而每次面临选择能「择善固执」,必须先能净心(尽心)。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西方哲学始终有个神,再加上《圣经》与教会的教士阶层体制,谈人性不如谈神性,所以不必扯进《孟子》性善论里来了。
 

 

_________ 李霖生2015–10–0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李霖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