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李霖生老師回覆專欄 (3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澎湃網友思想者2015–10–22
李老师,您好。请问您对名噪海峡两岸的李敖先生怎么看,

能否请您从李敖先生为人为文等方面谈一谈,谢谢。

……………..

A.

关于李敖先生,我素来缺乏关注。

这是我个人落落寡合的性格缺点。

李霖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澎湃網友不吐不快2015–11–13

李先生,你好。因为教育经历:从国贸考到了刑法学,所以对德国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以及李斯特.F.von十分感兴趣,乃至推崇。很早便注意到这两位,虽然一位是经济学家,一位是刑法学家,尤其是后者在哲学领域也有一定造诣。近代德国有着怎么样的哲学土壤,造就了如此多的大家?

— — —

A.

你的问题问到了点子上,能够一针见血,很好。

关键就是你说的「哲学土壤」,但不是仅止于近代德国人的努力成果。

欧洲的衣冠上国,一直非常珍视其不绝如缕的文化教养传承。例如Martin Luther(1483-1546)所翻译的《圣经》成为统一德国的基础。而《圣经》是欧洲文明的柱石之一。基督宗教的神学更融通了希腊罗马哲学的精髓。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堪称德国文学之父,其毕生巨作《浮士德》,以圣经为基础,犹如另类的《乔布传》(Le livre de Job)。这种不绝如缕的传承,可以简称为「道统的静观」。道统即某种存有之静观。静观者,「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静观具有下述善信美与圣神诸义:「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李霖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澎湃網友 李小川_utd2015–10–11

你好老师,我是《易经》爱好者,我总认为,两个基本卦中的最后两句,用九,还有,用六中的用字有些书上说:用于全卦来看。我不认为这样的理解是正确的,但我自己讲不清这个用的含义。还有,是否,象传等注释书的说法就一定是《易》中的本意么,我总觉得有些爻辞不能按字面意思去读,还请老师点播。

— — -

A. 你的问题颇有深度,值得嘉许。

首先,「用九」与「用六」在《周易》经文里,仅止于此,并无发挥。学者咸认《周易》经文成书于西周初年以前。关于「用」字的甲骨文字形,或许是「甬」。由此字衍生「通」「桶」等词。

《庄子‧齐物论》里有一段话,我一直觉得是「用」的绝佳训诂:「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

《易传》于经文常有许多宏论,但是正如高亨先生的论证,《易传》的哲学仅只是《易传》的。

_______ 李霖生/ 我在澎湃問吧

李霖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澎湃網友Gribbon2015–11–13

老师您好,易经对日韩新加坡有影响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

《易经》对后人影响,主要是《易传》的部分。

所以《易经》本义,基本已失传两千年。此与中国学术的取向有关。

《易经》的基础在天文物理学。上古创作《易经》的学术传承在数学方面已经断绝。后人虽知此经与「治历明时」有关,但是只能依现实小农经济,治国所需的算计,猜想《易经》的结构。但此间差距,天差地远。

李霖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答客問:讀莊子偶得

刘文典的《庄子补正》究竟如何?

这是一串问题的末节。
首先该问:你为何读庄子?


我无法预设你的答案,所以不确定能否回答你的提问。
我只能将我自己求学的心事,粗略说说。

 

李霖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網友无挂碍問2015年8月28日 

中国还可能有新的哲学大师吗?何时会有,是乱世还是大同?像朱子这样的圣人要有怎样的社会环境才会产生?谢谢

__________________

A.

中國的未來,如果高度資本主義的趨向不變,如果政府治理的理性(ratio gouvernemental)能夠自主運作,如果列寧「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是真命題,將來的中國會是科幻小說中的帝國體制。所以既不是亂世,也不是大同。這種高效能的政府統治,決不會有新的哲學大師出世。

李霖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網友:MIYU (2015–07–27)普通人想系统了解中国哲学和《易经》,可以通过什么途径或者阅读哪些书籍?谢谢!

— — — — — — — — — — — — — — — — — — — — — —

答:

普通人其實不必「系統的」了解中国哲学。我教中國哲學史,先秦只講六部書《論語》《孟子》《老子》《莊子》《荀子》《韓非子》。即使其中任一部書,都可為終身良伴。但是慎選版本,以清代學者注本最佳。民國以下註譯者,良莠不齊。難說。

秦漢以下,《金剛經》《五燈會元》可常在左右,如此儒道釋經典齊備,一生受用無窮。

至於《易经》,若非心懷「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之溺。」其實不必在意。拙作《易經密碼解密》導論就強調:這是一部寫給《易經》老師讀的書。你明白我的意思?

_______李霖生 / 我在澎湃問吧 2016.10.04 13:34

​​

李霖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網友222問:

您好博士,我是一名高三学生,想大学选择哲学系,但又有学习和就业等方面的疑虑,您可以给予我一些建议吗?

— — — — — — —

A.

我早年勉励学生:「你生涯的成败与你学什么没关系,却与你认识谁有关系。」

很可惜,在台湾这浅薄无聊的人文环境里,认识谁也没用。我大学时代认识的菁英学生,大多数都移民美国,成了美国公民。

我虽出身贫寒,但自幼志在哲学。又囿于民族主义,志在复兴中国哲学。曾以第一志愿考进台湾大学哲学系。如今困居海陬,穷愁潦倒,后悔莫及。

如果你家境宽裕,无生计压力,我建议你尽早留学英德法。而且趁年少之时,致力于学习语言、文学与历史。

文章標籤

李霖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回覆微博學友

大陆的哲学课与其说是教哲学,不如说是政治说教。您列出的康德、福柯、施特劳斯等人恐怕大多数非哲学专业学生都没听过,更没读过。教学将马克思主义视为绝对真理,离开了西方哲学的土壤,只会产生污名化马克思主义,禁锢人们思想的恶果。
 

A:你言重了。

年轻人有火气,很好。不过一把火烧过就算了,接下来只有读书而已。

文章標籤

李霖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ichel Foucault

 

Q : 斗争性同一性与普遍性特殊性的问题?

哲学上讲,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如果把这种理论理解成个性寓于共性,那么又该怎么解释普遍性寓于特殊性呢?还是说,斗争性与同一性的关系不能用共性和个性代替呢?那么“斗争性寓于同一性”和“普遍性寓于特殊性”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A: 从你的提问看来,似乎尚未受到Immanuel Kant哲学的影响。建议你依序研读下列著作,藉以批判你原先提出问题的预设前提:

1. Immanuel Kant:”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有康德著作全集(李秋零主编)可以参阅

2. Michel Foucault:”Naissance de la clinique — une archéologie du regard medical” 可以参阅英译本

3. Alfred North Whitehead:” Science and the Modern World.”必读英文原著

4. Claude Lévi-Strauss:” La Pensée sauvage”可以参阅英译本

阅读中如有疑问,欢迎再来信讨论。

文章標籤

李霖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知乎網友Q: 请问,为什么一定要读圣经啊?

A:

務必學習聖經

文化的基础密码(les codes fondamentaux d’une culture)控制着文化密码的语言,文化密码的知觉构图(schémas perceptifs),文化密码的交易,文化密码的技术,文化密码的价值,以及文化密码各种层级的具体实现(la hiérarchie)。

文化密码如此建构了人生在世经历的秩序。秩序既存于内在沉默的基因图谱脉络里。秩序同时也存在于:以凝视,以关注,以及语言创造的棋盘式栅格网络的空格里。

因为机缘巧合,我一直到二十岁都是天主教徒。而且其中六年生活在修道院内,每一年将圣经通读一遍,每周有一天参加圣经读书会,论辩神学议题,且须上交一篇短篇神学论文。暮鼓晨钟,发人深省。

进入大学哲学系,凡涉猎西方文史哲学经典,于关隘处都能豁然贯通,只因熟悉西方文明的文化基本密码:圣经。所以一定要读圣经。同时,如果爱好哲学,也须掌握中国文化的基础密码:经学。经学又是一番盛德大业,欢迎再叙。

— — 李霖生

文章標籤

李霖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澎湃網友 I_Me2013 李老师,看了您推荐的《文史通义》卷一,醍醐灌顶。如果说诸子百家、后世文史皆源于周朝之政史典章,又如何看待它们对近代以前的文化的意义?以及对现代中国文化重建的作用?2015–11–13

— — — -

A
如何能够「重建中国文化」?大哉问。喜见今日犹有如此忧国忧民的青年人。

文化的活水源头,尽在于「晋用贤良」。但是「嫉贤妒能」人所不能免啊。尤其是既得利益者,岂能让乎?

青年人的命运,往往掌握在有权力的老年人手里。

「野有遗才,廷有佞幸。国家将亡。」细数历代盛世,关键在于青年人有梦想。但是更重要的关键,在于是不是先存在一个,可以给青年人梦想的社会。

所以真正的关键在于当权者是否能「为天下得人」「为国举才」?

《宋史》载:「轼以书见欧阳修,修与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我僻处海陬,听过长辈说过,却没有真的见过。

李霖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澎湃網友 I_Me2013

很敬佩老师逐一详细回答问题,从中体会到认真对待哲学的精神,

很感到,希望您的问吧一直开着。这对在自学哲学的我实在是幸运。

老师,现当代哪些中文哲人更好地把握中国哲学的精髓,

并且对西方哲学的理解也够宽阔?推荐一些作品。2015–10–08

________

A.

当代中国是否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言」的哲人?

李霖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澎湃網友MATT 2015–10–06

您好,鄙人浅读了几本书,个中滋味混杂,还望老师提点。孟子有云: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成,乐莫大焉。该句中是否有性善论的理论依据呢,如何看待善的意志在人本体中的存在?如果存在是否需要像康德那样提出的道德律来指导?还是它本就已经作为超验的无限心而自觉表达了呢?谢谢。_________________

A.

《孟子》性善论,不是说人性「本」善。以《孟子》书中的譬喻来看,「性」不是西方哲学家喜言之「本质性」,而更像是「性向」(意向性Intentionalität;Intentionality)。

《孟子》道性善,可以理解为人心原无分善恶,吃饭、穿衣、劳动、交媾、…原无所谓道德上的善恶,所谓:「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所以《孟子》强调一般人对人性的定义,是根据既已存在的事实推论人的本质性(human nature)。

「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恶于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无事,则智亦大矣。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

《孟子》对「善」的定义,将「善:恶」当作两个选择取向,但是人不一定选善,《孟子》以「择善固执」是发明人性,才算是人。

李霖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澎湃網友 杨荣臻 (2015–10–05):李老师你好,易经讲阴阳两极,还讲黑与白之间的地带,想听听您从太极的角度说说您对性别问题,还有同性恋的理解,谢谢

_______________

A

很抱歉,我首先要说你问错问题了。但不是你的错,而是两千年以来学者对《易经》的误解积累而成。所谓「聚九州岛之铁不能铸此错」。

《易经》被江湖术士搞得好像《周公解梦图》似的。牟宗三先生常说中国哲学伟大的地方,在于其关注于「第二序」的问题。所谓「第二序」的问题,犹如:「know how」,又如「meta-」类型的问题。

李霖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