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舟齋:欲迴天地入扁舟
僖公七年
东周天子失去统领天下的盟主地位,当时的国际秩序由后世所谓的霸主来维持。其实五霸维持国际秩序的原则,仍然依于周礼所蕴涵的伦理。
如《春秋左氏传》「僖公七年」,齐桓公与诸侯会盟,策划攻打郑国。管仲对齐桓公说:「招携以礼,怀远以德,德礼不易,无人不怀。」于是齐桓公修礼于诸侯。
郑伯派太子华与会,希望和齐桓公达成协议。如果齐侯除掉泄氏、孔氏、子人氏三族,郑国太子华愿意以郑国作齐的内臣,服属于齐国,以求与齐桓公媾合。齐桓公不觉心动,想要答应郑国的条件。管仲却对齐桓公说:
「君以礼与信属诸侯,而以奸终之,毋乃不可乎?父子不干之谓礼,守命供时之谓信,违此二者,奸莫大焉。」
即使动乱的春秋时代,霸业仍然建立在礼教的理想之上。根据管仲的诠释,礼的原则「父子不干」显然与伦理秩序有关。
齐桓公则质疑,诸侯会盟讨伐郑国,还没有得胜,如今有机可乘,为什么不利用呢?
管仲的回答还是富于周礼的理想。他认为齐桓公若能对诸侯「绥之以德,加之以训辞」,郑国的覆亡指日可待。
如果不合乎「父子不相干犯」的礼,带领违背父命的郑国罪人「太子华」,去讨伐郑国,只会使郑国有话说(郑有辞矣)。
因为会盟的意义在于「崇德」,如果让奸邪之人列君位,这崇德的会盟如何能垂示后人呢?这就失礼于天下了。
崇礼以垂示后嗣,对于齐桓公这次会盟具有重要意义。因为管仲提醒齐桓公:「夫诸侯之会,其德刑礼义,无国不记。记奸之位,君盟替矣。作而不记,非盛德也。」
政权的重要元素不是军事上的胜利,而是合乎礼的言辞,与足以传诸后世的记载(历史)。这才是判断政权成败的标准。
_____ 李霖生 醫學哲学:《身体野生思考》下卷 权力继承的危机之僖公七年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