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Le Déjeuner sur l’herbe

中医哲学:《身体野生思考》颠覆半世纪台湾的奴化教育,

教一个人如何在铺天盖地的资本主义帝国瘟疫下,存活下来。

独立思考已经变成一个白垩纪的谎言,每一个人的小宇宙,

早在开始接受教育之际,遭受资本帝国的病毒污染。

你难道现在不是在帝国的赛狗场,

狂热的追逐着资本家设定的功成名就,展开一发不可收拾的竞技游戏。

如果你不是「过劳死」于中央集权的生产在线,

就是逐渐销亡于炫耀性消费的虚无主义之中。

身体是生命的转喻与隐喻,

恢复身体的野生思考,完成你的自我救赎。

中医哲学:《身体野生思考》下卷

前言

中国古典身体哲学可以藉下列五段引文,提纲挈领。

第一段:

《孟子.尽心》上篇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这一段说明中国古典身体哲学,身体的定义与它在「心-性-天-命」之间的定位有关。当然身体不是西方近代客体化的机器人。

简单说,中国古典身体哲学以天人合一为理想,身体是人的心性与天命之间枢纽。

第二段:

《礼记.哀公问》曰:「君子无不敬也,敬身为大。身也者,亲之枝也,敢不敬与﹖不能敬其身,是伤其亲;伤其亲,是伤其本;伤其本,枝从而亡。」

「敬」字的象形结构,象一只警戒中,瞠目而视的狗。所以「敬」的本义是「警」,从「茍」这个字衍生警戒之义。「茍」是「狗」的本字。

所以敬原来是要以眼神来表示心意。所以最初中国古典身体哲学对身体可以说行「注目礼」。凝视着身体,不是打量它,想着算计它。

中国古典身体哲学以为身体不是利用的对象,而是敬爱的对象。因为身体不是机器,而是延伸父母生命的载体。

我们重视身体的价值不是因为它的功用与效能,而是因为它是我们父母生命的载体。

如果伤害了我的身体,就是伤害了父母的生命。伤害了父母的生命,就是伤害我自己生命的本源。

第三段:

《庄子.养生主》曰:「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中国古典身体哲学看待身体的方法,绝异于西方临床医学。所谓「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身体的真谛不是透过凝视而获致。

视觉感官所领导的认知活动,一概停止。如果不能运用视觉感官,我们如何能够产生身体的知识,如何能了解身体的真谛?

《庄子》所说的「以神遇」,究竟是什么意思?这里藉《孟子》的一段话解释中国古典哲学里,「神」的意义:

《孟子.尽心》下篇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身体」实在是我们必须「择善而固执」的对象。「善」不是一项事实或结果,善原来只是一个意念。你一旦动了念「这样是好的,我也想要如此。」这就是善的启蒙。

你必须择善固执,自强不息的实现这最初的善念。因为最初的善念若能念念不绝,成为你人生的信念,就会在你的生活点点滴滴的实现。如果你的生涯铺满了点点滴滴的善行,你的人生将是美好的人生。

美好的人生将照亮旅途周遭无尽的黑暗,在黑暗中哭泣的生灵将会苏醒,勇敢的活下去。生命像春风吹拂的绿草,铺天盖地的活下去。

杜甫〈春夜喜雨〉将「大而化之」说得好: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雨夜润万物,一切不在凝视的界域,生机如此隐隐,却又如此博大。不在监视之下的蓬勃生机,这就是解放的真谛,也就是生命逍遥自在的真谛。这是抄越人类机心算计的最高的智慧。

一切成就,尽在于默会。世俗愚蠢,看不见这「无为而无不为」的高妙处,于是不免以为这自然天运背后,莫非有一只「神来之手」。所以称之为「神」。神不是偶像,神只是修行。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为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所以「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至善是看不见,不可知的。「至善之域」竟然不是一个特定的空间,而是一种看不见的境界。

看不见,所以不可知。「圣」的意思就是「于事无不通」,所以说: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因为人类认知的主要机能集中于视觉认知。透过视觉的configuration功能,藉空间化的形构,铺陈出认知的地图。本书《上卷》已再三敷陈视觉在认知中的关键地位。

但是本书《上卷》也提示,图象figure认知的方法其实是「视而不见」。视而不见,成就了最高的认知境界。我们超越了空间化的认知条件,超越了时间的空间化,进入无法目视,只可神遇的音乐世界。

《庄子.养生主》曰:「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音乐世界就是庖丁解牛的最高境界。

人对身体的态度不同于人对汽车的态度。身体的价值不是建立在它的工具性之上,所以身体生病不是机器故障。

人对身体的态度,应该是音乐家对待乐器的态度。一个人用他的身体,一生演奏一首只属于他自己的交响乐。

第四段:

《庄子.人间世》:「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音乐艺术既是人的存有学(ontology),也是神学(theology)。音乐鉴赏超越听觉的认知,而是一种形上学的慰藉(metaphysical solace)。

所以真能欣赏音乐的人,自然知道音乐并非听得,更非理性所知得,而是一种参悟人生真谛的境界。人生则只是修行,永不停歇的朝圣之旅,永远迈向我们心中的圣京。

第五段:

《庄子.齐物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

人生不同的境界有不同的论述,不同的论述有不同的语言。所以达到人生神圣的境界,不能透过单纯的视觉意象去理解。

不能透过单纯的视觉意象去理解,简直超越了人类认知的极限。「以神遇而不可以目视」的境界,只有音乐艺术可以模拟。

音乐艺术固然是听觉的艺术,是不可见的艺术,更加是时间的艺术。时间是生命的最佳隐喻,犹如身体是生命最佳的转喻。
 
 
 
 
 
_____ 李霖生 中医哲学:《身体野生思考》https://goo.gl/hqZQr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李霖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