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民真慘
首開風氣的文化局長與文化部長不僅是文化白紙,還是大資本家的斯文走狗。臺灣文化事業是觀光旅遊業、土木建築業與國際貿易特區。臺灣人目前最大的魔障就是「不知資本主義」。精確的說法則是「對於臺灣人處於資本主義帝國體制下,殖民地處境的無知」。
日前,路過徳行東路,午後三時,食肆多已歇息,天陰微雨,蕭然冬意如一張隱形的羅網,悄悄降落。遊疑之間,步入「金仙蝦卷」。點了蝦卷,油豆腐,燙青菜,虱目魚湯。吃到半生最美味的蝦卷。問店家是否全年無休?答說隔週休息。街坊生意隨著街坊生活走。店內供奉黑面媽,心經寫卷高懸。几檯潔淨,人情溫潤。不搞連鎖店,不需中央廚房,更不必上市。
《食神》裡,星爺靠「瀨尿蝦」翻生,直接設廠,拉生產線。大發利市。這裡免了這些為富不仁的俗套。
資本主義的最高價值,最大利潤原則靠著極大化,集中化,標準化,同步化,統一化,實現其追求最大利潤原理的目標。臺灣人普遍的焦慮,FTA,其實是鬼打牆。因為帝國的慾望絕對不是臺灣人的夢想。臺灣有些人作了許多非分的夢,一些帝國主義的惡夢。優秀的統治者知道,人民之福祉視官僚之素質而定。官僚之素質視人性之品質而定。人性之品質視教育而定。
但是如今臺灣教育的問題在於教育內容,而不在於教育形式(體制)。教育變成他人的教育,而不是自我人性的發明。
教育與道徳都是人的自我教育與覺悟
臺灣終極的教育理想不過只是一種工具性的理想。即使人文學科的最高評價,也是給予培養國際貿易人才的學科。如果,如果有人關注臺灣的高等教育,一定會訝異臺灣人的人文情懷,竟然是非常愛慕「英國」(UK and/or USA)。
相對的讀完哲學與神學的所謂學者,多半是大學聯考的loser。最近還有人議論「菁英教育」應否集中的問題。會懷疑這個命題的人多半不是菁英。如果你是菁英,相信你一直到六十五歲都會受到凡庸之徒的霸凌。因為即使白癡也知道,生存受威脅的時候,一定要團結。小時候叫團結,長大了叫「相濡以沫」。「相濡以沫」為了生存下去,必須用自己的口水濡濕別人的身體,悲慘裡透著一種色情。
人文學科的「才子」旣然如此弱勢,何不幹起相濡以沫的勾當,一起霸凌特立獨行的怪咖。「畢竟我本人是非常重視和諧的。」「所以讓我們把他和諧掉。」
原本這些問題是留給哲學家的:資本主義造成今天殖民地臺灣的精神分裂瘟疫,最慘的是連分裂的主體意識都裂解了。
全球資本主義化是不是人類的宿命?
臺灣將來的生存形態如何?資本主義是不是唯一的選項?臺灣不會,也不宜成為資本主義最終端的帝國。但是小國寡民如何獨立於強權環伺之間?這本是自命政治領袖之流,責無旁貸之事。如今卻搞得舉國人心惶惶,生靈荼炭。肉食者鄙,豈是虛言。
《莊子.逍遙遊》曰:「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而宋榮子猶然笑之。」
這些菁英分子就是凡俗所謂「勝利一族」。人民如此上進求好,正是統治階層的最愛。所謂學以致用,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其實是缺乏主體性,既好用又馴服的奴才。
「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彼其於世未數數然也。雖然,猶有未樹也。」
真正的才智之士,實現自我設定的人生,笑罵由人,是真大丈夫,卻是統治階層眼中釘,肉中刺。統治階層對這些奇才,沒法只好假學閥之手,以醫學權威判人生死休咎。什麼「自閉症」「XX症」「反社會人格」…層出不窮。
「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
ㄧ個人的生產力決定他的生命形態。資本主義要命的地方,就在於祂只允許一種生命形態的正當性。像列子這種逍搖御風,凌波微步的神人,凡俗所謂「勝利一族」豈能理解?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拼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赤腳的不怕穿鞋的。」莊子所謂「至人」是「天人合一」的形象化隱喻。凡人生存斯世,都需要條件。制度就是一般人的生存條件,官僚就是令制度運作的前提。所以官僚弄權叫作「喬事情」,官僚以權謀私,叫作「本格派」。傳統所謂「良吏」,其實是「循吏」,而循吏就是酷吏。
真正良吏,必須讓天人合一的「亡命之徒」也能自由的活著
自由與逍遙才是真正「文創」的契機
今天臺灣所謂文創,不僅是官僚粉飾太平的表面工夫,還是資本家麻醉其產業預備軍的御用鴉片。
說到這裡,十分懷念昔日讀書的好時光。四分之一世紀前,在臺大法學院跟我一起念《資本論》的學弟妹們。五年只念了第一卷第一章,精神是何等的豐富。紅樓池畔,溶溶暮靄,馬克思的雪茄味兒啊……
六十年黨國教育大成功,臺民不識馬克思,更不知資本主義之邪惡。最慘的是文化工業與黨國機器,剝除了庶民腦前頁的獨立思考機能。
文化,文化,多少人假汝知名以行專制極權?
人性體現於文化,文化的定義始於人性。所以俗眾總以為文化現象就是文化。殊不知文化是一種學習與創作的歷程。人性始於人性得以發明。文化的詞源是藝術。藝的詞源是園藝。文化的認知前提,是人類主體性意識的覺醒。
因此,文化的主軸是人性的教養。
文化政策的原罪就是文化不屬於「官僚」,而屬於人民群眾。文化局擔當文化制度面的建構與維持。人民才是文化的活水源頭。文化局的任務,在於觀風俗,知得失,以自考政也。
但是如今臺灣人,多以為施政的重點在「拼經濟」或「拼治安」或「打貪官」……。其實施政的是人,政治的品質在於統治者「人性的覺醒」。臺北市民與世間大多數人的想法相同,皆受到全球資本主義化的影響,透過數理與機械的生產工具,也就是透過科技來認知人生在世的意義。人只能將自身視為主體,而非物體,才能夠發明人性。如是方能提升生命的境界。目前甚囂塵上的「文創產業」就是一大業障。
「文創產業」與文化無關,純屬工業範疇
所以「文創產業」只是「文化工業」的粉飾與柔膠。資本主義化的教化,令人類只能透過科技來認知人生在世的意義。以一個人佔有什麼,也就是他的消費能力來估計一個人的價值。
文化工業是德國法蘭克福學派(Frankfurter Schule)的學者狄奧多·阿多諾及馬克斯·霍克海默等人提出的概念(Die Dialektik der Aufklärung von Horkheimer und Adorno),用以批判資本主義社會下大眾文化的商品化及標準化。
一個人被文化工業退化為了消費者,文化工業向其消費者提供通俗的、膚淺的與無意義的商品。因此文化工業是一個由上層階級主導的文化商品製造業,而不是一個屬於人民大眾的文化,也不是一個民族的文化。阿多諾認為這個「權貴社群」是資本主義的宰制者,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試圖將一切存有者變成商品。
文化要成為商品必須受到其消費者的歡迎,文化工業必須生產人民想要的、人民能夠明白的、不使人民感到迷惑的東西。例如簡單的、優美的旋律、簡單的偵探小說和電影,現今稱之為文創產業的所有商品。這是消費者與文化工業之間的互動模式,也是臺北市市民所認知的文化創作。
文化工業防止人產生批判性的思想。這樣市民也就無法抵抗文化工業了。這樣一來,文化工業穩定統治鞏固了,資產階級權貴豪族宰制的超穩定結構。這個穩定作用不是一個副作用,而是文化工業的本質。它向它的觀眾提供思想。通過這個方法它成為人的基本原則的定義者。只要審視歷任臺北市文化局局長的施政軸心,可窺其全豹矣。
電影是文化工業的軸心。歷史是人民的記憶,而人民卻無編輯與論述自己記憶的權力。電影卻能重新編碼人民的記憶。
電影與電視是一種將人民的記憶重新編碼的方式
歷史研究,只是官僚統治的學院中的學術工作。還記得文化政策的原罪就是:文化不屬於「權貴」與「官僚」,而屬於人民群眾。如今人民遭資本主義權貴荼毒,迷失本心已久,而教育權掌握於積重難返之教育官僚手中,彼輩豈能輕易覺醒於威權迷夢?
文化是國族的再生性能源,獨立自主的思想是國族復興的動力
官僚如何掙脫腐化的宿命?官僚必須恢復學習者的身分。有一天官僚蛻變為學士/大學士。有一天平民百姓都是sophist。
_____ 舊文章重刊2014.12.13 07:19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