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七籤
⠀⠀⠀籤文:死有日,生有時,何事慢躊躇,飄然一往,心上無疑。
此籤易經密碼「與時消息*」。籤文的節奏感啟發我們,以音樂美學思考生命的意義。
以時間藝術的音樂美學構成生命的隱喻系統。生命有其自主的旋律與和弦,我們若因自己的固陋與無知,造成生命的旋律破折亂調,恐怕自取滅亡。
若論生命的原始結構,不是沿一跟直線的軸,而是延螺旋的軸,輻射狀展開。對於這種介於美學與邏輯思維運演之間的途徑,靈感應當求之於音樂。
在聲音與節奏之下,音樂作用於一片原始領域,而這就是聽眾的臟腑性時間,這時間是不可逆的,因此是無可救贖的歷時性運動,然而音樂把奉獻於聽眾的片段嬗變為共時的總體,它自我封閉。
由於音樂作品的內部組織,所以,聆聽音樂這種行為使流逝的時間凝固下來,透過聽音樂,在我們聽音樂的期間,我們進入了某種永生不朽的狀態。
音樂克服了「往而不返的時間」v.s.「持續存在的結構」之間,歷史性的二律背反(antimonie)。生命展現如同樂譜的結構, 如何傾聽自身生命的交響樂呢?首先必須超越屬於空間造型藝術的視覺意象。
《莊子》藉氣本論的宇宙論為隱喻,巧為編織「氣」的隱喻:「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莊子》不願我們執著於感性的慾念,反而忽略了生命的真諦,所以又強調「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傾聽身體內黑暗世界的真相,但不是以聽覺。
⠀⠀⠀ 「瞻彼闋者,虛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謂坐馳。夫徇耳目內通而外於心知,鬼神將來舍,而況人乎!是萬物之化也。」
這一段 的工夫,與《老子》第十六章所說的致虛守靜,歸根復命,就是徇耳目內通而外於心知的另一種說法。
*與時消息:隨著時勢的變化而進退。《易經.豐卦.彖曰》:「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 ⠀⠀⠀
___ 李霖生《諸葛神算: 知命・玩命》2019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