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電子書中醫哲學《身體野生思考》 (5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Immanuel Kant

身体仪表板

 

Immanuel Kant ( 1724–1804 ) 很早就于他的巨着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 (1781) (1787)《纯粹理性批判》中之「先验感性论」transzendentalen Ästhetik 阐明:只有通过,人的感性认知能力所先天具有的直观形式,亦即「空间」和「时间」两大形式条件,才足以整理外在之物反映给感官的感觉资料,进而获得确定的感性知识。(Die transzendentale Ästhetik stellt die Formen der Sinnlichkeit a priori vor: die reinen Anschauungen Raum und Zeit.)

上述议论虽然诞生于十八世纪,但是自然科学家恐怕要到二十世纪初,才有某些智者有所回应。对于医学界,这种思想的「哥白尼革命」即使在Michel Foucault于《临床医学的诞生》之后,似乎仍然没有普遍觉醒。

Alfred North Whitehead, (1861–1947) 在他的 Science and the Modern World 《科学与现代世界》里提示:人类在度量这个世界时,应该将自身当作一部测量仪器。如同我们依康德anthopological turn的启示,当人类运用我们的认知能力之际,必须先检点自身认知的基本装备,而我们的身体就我们进行认知活动时的基本装备。

我们身体所配备的眼球与视神经系统,必然界定着我们认知的内容,而且不同的观测仪器,必定会获得不同的折射与倒影信息。所以人类与其他生物面对同一物象,必定产生不同的认知。

不同的认知装备摄受的情资data,也必须将信息格式化。因为认知装备不同,所获致的认知成果也就不同。不同的认知成果自然形成不同等级的世界观。所以神之所以为神,至少必须因为他的全知。Information is power, 全知造就了全能。

本书第一卷所要探讨的就是人类将感觉信息「如何格式化?」特定族群与时代的人类各有其通用的格式化机制。接受近代欧洲临床医学知识的人群,必须先已接受了近代欧洲临床医学的「格式化机制」。

医师在诊视病人时,承受着神医的期许。坦白说,西医如果没有西方科技与仪器,一个医师的能力很有限。医师不过就是累积许多临床经验的赌徒。没有医疗科技在手,医师与药师的分别只是法律与制度之下,社会资源分配的规定。

李霖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语言

 

Michel Foucault于《临床医学的诞生》开宗明义:这一本书探讨的问题攸关空间、语言与死亡。而它们又都与凝视(regard)密切相关。(8)

Michel Foucault于《临床医学的诞生》为何说:这一本书探讨的问题攸关空间、语言与死亡,而它们又都与凝视(regard)密切相关。

因为Michel Foucault以形上学的高度,提示西医的诊疗聚焦于审视(regard)。但是审视并非纯粹主观的认知,所以Michel Foucault声明他所谓的临床医学的批判并非对于医师的「精神分析」(psychanalyse)。

但是临床医学也不可自以为是客观的,以旁观的姿态观察外立之对象物(object)。这就是说医学认知并不排除认知主体自发性的想象力的投入(investissement)。这就是所谓「积极的医学」(la médecine positive)。

「积极的医学」并不是那种对「外立的如其所是之物」(l’objectivitè elle-même)作出了「客观的鉴别」(choix objectal)的医学。(9)

世俗之见以为,医师所诊视的对象,意即人的肉身( le corps ),存在于空间的广延与时间的绵延之中。

于是我们所谓时间与空间,都是认知主体透过自己的特殊身体器官,藉以整理外界信息而设定的搜索引擎(search engine / information retrieval system)也感官接收与整理外界信息的工具条件。

Michel Foucault于《临床医学的诞生》提醒我们:这时空其实属于人类共享的想象构画之中。这时空存在于医师与病人、基础生理学家与临床执业者之间,存在于他们彼此沟通的关于身体的拟构的世界。

李霖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ichel Foucault

第二章 认知、语言、与凝视
 

医学的凝视所涵盖的,要远超过「凝视」此字眼单独所表达的意义。它在统一的结构中,包含着多重知觉的场域。

首先,视觉/听觉/触觉三位一体,定义出一个知觉的一体成形的形构。(1)但是无论视觉、听觉与触觉,最终都翻译为视觉的语言。透过喧哗的凝视,完成临床的凝视。

其此,就是「看了就知道了。」这句话里的关键词:「看」(voir)与「知」(savoir),这两词绷紧的认知地图。从看到知,蕴涵着「凝视/语言/认知」三位一体的神圣家庭。

凝视

临床医学的特权同时属于两种不同之凝视(2):

第一,纯粹的凝视,先行于所有的概念介入之前,谨遵着直接呈现目前的事物,捕捉直视的瞬间,不假修饰的凝视。

凝视而不介入的纯粹凝视,思想缄默静观不动。观望,而让观望的对象保留在原有状态。

感官不受想象的屏蔽,理性不受理论的屏蔽。

李霖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Roland Barthes


《濒湖脉学》临床医学方法论 :镜子反射 commentaire


《濒湖脉学》以一种「镜子反射」(commentaire)的形式,表现了卓越的临床医学方法论,堪为中国学术的典范,充分表现中国科学方法的主体性。

我们特别关注此书以散文诗:「体状诗」,「相类诗」与「主病诗」共同建构起来的「镜子反射结构」。

首先,我们必须证成其形式结构的合理性。「方法」原本有路径的意思,但是「方法」却也意谓着认知主体逃避达到目的地的直线路径。方法成为趋赴一种目标的操作礼仪,服务于一种共相,效命于一种道德。(58)

为什么方法论展示的直线路径,反而成为认知主体逃遁的路线?《濒湖脉学》与临床脉诊的关系或许说明了此中关窍。由切脉之际开始,就展开一连串的镜子反射活动。

语言形成悬在我们生命上方的意义,引导陷入自身盲目中的人类,它原本守候在黑暗中,直到逐步显豁于日光与言语之下。(59)

医者三指临于病者寸关尺之际,倾听身体的天籁,一气流行妙会于心,隐遯于目光之外,五脏六腑九窍百骸,渊默以生。然而临床医学却绝不许此默然独存,圆神妙会之乐。

医者固然必须以语言形构诊断,更须以语言之隐喻呈现默会之妙诠,否则无以完成临床医学之任务。

李霖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Luncheon on the Grass

身体是生命的定时器

光阴是时间的隐喻,时间与空间在光阴的移动中融合,而身体形象作为人生在世的定时器,度量着生命的意义。

圣言与传说,说出意识在此世间所有的关系与经历里,意识与客观对立的历史全相就是史诗。

光阴的史诗以身体为接口,《易经》错置时间的光影成宇宙,先民的身影瞬逝,宇宙照见我们体内森列的银河。

「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入则鸣,不入则止。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几矣。」(55)

生命的意义涌现于时间的地平线,时间的意义表现于时间的度量,时间的度量因定时器之不同而各异,定时器各自演说着自己的肌理。

人性的定义在于你应当生活如音乐。鷇音呼唤,快快快去,只因人这种存在者,无法承载太多真实的存在。

李霖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能指与所指永远悬隔之宿命,也是人类认知之悲剧性命运。医者之言语犹如能指之形象,在连续开放的议论之回旋中,无止境地自我取代着自我。(53)

名之假借义参见《毛诗‧国风‧齐风》:「猗嗟名兮!美目清兮。」名者,借为明也。所以出乎不明的名,最后遂借为名之臻于「明」。根据《老子》对于「明」的界定:「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章十六)知常是「明」的前提,「复命」则是「知常」的前提。名是明的隐喻。

「明」的境界是生命的超越境界。「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章二十二)说明超越的境界是如何修练得之。除了常因自然而不自见,「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章三十三)

自知与反省的逆觉之知,更是修练的法门,所以说「明道若昧」(章四十一),实因暧暧内含光。「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章五十二)真正的「明智」在于看见最隐微的细节,于是又回到知常曰明的轨道。

简言之,「名」的最高境界「明」,其实是「无名」默存的世界,因为言语栖身于那烙印着语言自我身世的诠释之上。默存的境界,医者翻译身体之天籁,其实犹如一种解经学(L’Exégèse, exegesis, ἐξήγησις)透过封印,异象,肉身形象,亦即透过整部《启示录》( la Révélation),倾听那无限神秘,永远推陈出新,绝不自我重复的神的法旨纶音(le Verbe de Dieu) 。

我们批判自身文化传承的语言的起点,正是我们徒劳无功等待着的「圣言」(la Parole)的最后审判之初。(54)

普遍人固然可以知道,生命里主要常梗坚定的周而复始重现(recurrences),唯有圣明之人同时又确知:任何事物周而复始重现,都不会是真正的重现每一个细节。没有两天是一模一样的,也没有两个冬天会是一模一样的。

逝者,一去不复返。能够看见最隐微无常的细节之恒常,方真是知常之明。「可名之名」令我们铭记那周期性的共相,世界的梗概结构(universals)。无名却绝非虚无与匮乏的无能,而是无所不知(apprehension)的全视(vision)。

李霖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演绎出注疏的定义,注疏自始即预设了能指(signifiant)无法完整指涉所指(sigsifié)。然而注疏又预设了未被说出的言语,在言语之外静默不语。

当我们探询那语言隐蔽的丰饶,能指固有的流风余韵(surabondance),(49)生命发出真理的踅音。思想的余孽遗留在语言的阴影里。然而思想残余的部分却正是思想的本真,注疏预设思想隐蔽的部分蕴涵说出真相的丰腴意义。

思想被语言遗留于言说未及的闇暗中,那不可或缺,但又暧昧不明的残余部分,恰正是思想潜隐的深心,只是卓然悄立存而不论的六合之外。

注疏即存在于能指与所指之间的活动,所谓注疏自始即预设了能指(signifiant)无法完整指涉所指(sigsifié),我们恰可以「名可名,非常名。」演绎其义。

能指与所指脱离对方独立自存,各自开始陈述自身的意义。注疏正存在于这逻辑虚构的空间中。(50)但在同时,它又在这两者之间创造了复杂的关联,交织成蜜里调油的诗意修辞的表现,以及具有评价值语意的记号网络。

能指无法清澈无遮的翻译(traduire),(51)留给所指涵蕴无尽的余裕(surabondance)。(52)当能指背负超乎自身意义向量的指挥之际,所指朗现于能指光荣形象的黑暗阴影里。

能指在「翻译」所指时,同时难免遮蔽了其它能指未曾指涉的所指,难免同时为所指保留着无限的存活的空间。所指却只能在,背负了过多意义的能指所构成的,现实可见的世界中,朗现开来。

李霖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李時珍 《濒湖脉学》

「道可道,非常道。」向我们展示了「道」的三个系统。

一个是属于实践的道路,

一个是属于「沟通」之指导,

一个是属于形上学的道理。

这三个系统之间可以转译,接下来我们以「名」的三系统,说明道的三系统之间转译的关系。

何谓「道可道,非常道。」凡是可以指示出的道路,都不是恒常不变的道理。所以第一章的第一句,旨在说明言语之不足。然而语言却是我们表意与沟通的枢纽,因此我们必须审视注疏与翻译的正当性。所以导向「名可名,非常名。」

中医三指初度寸关尺,固然试图揭发藏于言语深处的意义,企求言语与意义之间的同一(identité)。(45)但是思想无法停留在存而不论的渊默之中,世代一名医莫不喋喋不休,成就无数的言语。

「名」的本义,李孝定曰「从夕从口。」「夕不相见,故以口自命,当是名之本义。」或谓乃军中夜间口令。(46)由此推断「名」本是口语,而非文字,与朱骏声「古曰名,今世曰字」之说相异。

李霖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牟宗三先生常说「人生是一大坎陷」,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是导的转喻。

所谓阴阳,实一气流行,天籁之隐喻也。并非视觉所见光之阴阳也。然而光之阴阳与气之流行,皆超越误置具体性谬误,不拘泥于时间空间单一坐标定位者也。

由甲骨文与金文的字形观之,阴阳造字的形构与光影的明暗有关。《诗经‧大雅,公刘》云:「笃公刘,既溥且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军三单。度其隰原,彻田为粮。度其夕阳,豳居允荒。」

阴阳在这章诗里,指阳光下地形的迎光或背光。(41)周人追想先祖公刘开疆辟土的历史,公刘既据日影以定其南北方向,又登高观望形势,视其阴阳向背,以为营居之宜。由光影的向背视察合宜的地形,以决定居住与垦殖之地。

《诗经‧大雅,桑柔》云:「既之阴女,反予来赫。」据王静芝《诗经通释》:「阴,覆荫也。阴,音荫。女读为汝。」阴作为动词,也是从遮住阳光造成的阴影而来。

《春秋左氏传》僖公二十八年所云「汉阳诸姬」,以及《春秋公羊传》僖公二十二年又云「战于泓之阳」,综合上引《诗经》章句,我们可以肯定「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的注释。

阴阳从天光照射大地之上,因山水地形之向背来定义。根据上述引证,易传所云,观象取法天文地理,显然符合作易的原则: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周易‧系辞上传》

李霖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让我们先依《老子》原典建构「道」的三个注疏的切割面。

首先「道」的本义即《周易》复卦卦辞所云:「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又见于履卦「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谓:「所行道也。」指普遍所谓的「道路」。

其次,道的转注义如《周易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又如《韩非子》主道篇曰:「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

此即《老子》章二十五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即所谓:「常道」。道是常道的隐喻。

《老子》所谓「常」者,「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老子章十六)指涉天地间万物运行的周期性。

「只要具有最起码理智之人,生命里主要的常亙如此坚定的常在,令他无法不在意它们的存在。」但是关于生命里主要常亙坚定的周而复始重现(recurrences)

我们同时又确知:「任何事物周而复始重现,都不会是真正的重现每一个细节。没有两天是一模一样的,也没有两个冬天会是一模一样的。逝者,一去不复返。」但是天才如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阿基米得(Archimedes)或培根(Roger Bacon ) 必定都具有充分的科学精神,他们本能上认定:事无距细,皆为周洽自然界之常道的具体实现。(40)此即归根复命,知常之明。

所以「常道」之道就是明道若晦,隐于无名之道。回归「六合之外,存而不论」之义。

最后,道的假借义如《论语》:「道千乘之国。」《礼记‧学记》曰:「道而弗牵。」注曰:「道,示之以道涂也。」道者,指示道路,犹引导之导也。

李霖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ichel Foucault
 


生命与真理的三重境界:三重境界间的转译系统

 

试以《老子》第一章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镜子反射医者三指初触「寸关尺」之际,身体真理之初度。

然而所谓常道实乃「道隐无名」而「明道若晦」,医者倾听身体之天籁,属「六合之外」,一旦托付言语,即失其天真,以故「存而不论」者也。

因为言语虽欲指引我们认知身体内在幽暗中之真相,却因为语言自身「中介」之本质,言语不过是光的折射与倒影,医者的言语虽然试图揭露真相,事实上却将我们的目光导向远离当下认知的表像。

语言虽然似乎揭露真相,却是以能指取代了所指,能指的世界是语言的世界,既然是折射与倒影的世界,更是权力与历史的世界,如何能够直指所指的世界?

当我阅读光所折射的世界,任何能指的系统只是意义的行星,远离太阳的白热,方得以形成隐喻的太阳系。经语言注疏后的知识只是真理的隐喻。


李霖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 N. Whitehead


超视(vision)
 

光阴的史诗以身体为接口,《濒湖脉学》错置时间的光影成宇宙,先民的身影瞬逝,宇宙照见我们体内森列的银河。

史诗的神话诗学乃于离乱的时间全息里,命运与暴力的大合唱。

无论「官知止而神欲行」或「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实为某种存有之超视(vision )。(33)

宗教即某种存有之超视(vision )。超视者,「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34)

超视具有下述善信美与圣神诸义:「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35)

宗教超视在历史过程中,表现为更高贵的形式与更清朗的表现方式。那是人类生命经历中的一项要素,Alfred North Whitehead以为人类的超视,坚定的表现出一种精神的超越向度。(36)

李霖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官知止而神欲行
 

Claude Lévi-Strauss以「野性思维」之名,在我们的脑门切割智慧的「八心八箭」,既然是邱比特的箭心,对于智慧的永恒恋爱,不正是「哲学」古希腊的定义?

在真相的五十八个切割面底下,看见冻凝的时间之箭。我门在透明的时间里,看见光的盲点,那是光的起源。

在光的启蒙,预定和谐的万花筒,随着旋转木马的时间,进入永劫回归对这一切视而不见。想要看见真相,必须先学会看见那看不见的光的盲点。万花筒的认知,建立在「八心八箭」聚焦的虚空之地。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看见那看不见的光的盲点。

医者切脉之际,口吐圣言。圣言与传说,说出意识在此世间所有的关系与经历里,意识与客观对立的历史全相,医者说出一个人身体的史诗。
 

__李霖生 醫學哲学:《身体野生思考》下卷:官知止而神欲行

李霖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寸关尺
 

中国古典临床脉诊之际,医者三指初触「寸关尺」,身体之真理初度,此时无声胜有声,先于言诠之渊默体悟正是身体真面目。正是所谓「神遇」之际。

然而人类理智一动,言语随之而生。真理与语言的关系可以概括如下:

生命的意义涌现于时间的地平线,肉体的生命迹象是人生意义最后的证据,所谓盖棺论定。

李霖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致虚守静


牟宗三先生点出先秦哲学的根源「周文疲弊」,前文则缕述「周文之所以为周文」。

牟先生对学界的启发尚有极高明者,须知中国哲学的特质在于「如何」,而不在于「为何」。《易经》的哲理固然在此(27),道家身体哲学之精髓亦尽在此。

一九八○年从严灵峰老师习「老庄哲学」,于吾师高明博厚之风采中,迷乱于老庄哲学之惊才绝艳,三十余年倏忽逝矣,每当登临此哲学之绝顶,仍不免不知所措。

本章章旨在于铺陈老庄哲学,然一旦展开,竟仍随经典自身之万花筒迷局,身不由己而任凭挥洒。

中国古典临床脉诊之际,医者三指初度「寸关尺」,乃身体之真理首次现身,词与物尚未支离,此时无声胜有声。

李霖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森瑶畫師所作的麒麟圖稿 圖片來源:https://goo.gl/MHFm7d
 

〈麟之趾〉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擘开岩石麟的爪趾,我披挂皮甲手执长戈的孩子,锋利与坚硬的身体是完美的暴力。

李霖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甲骨文:君


 

藉物咏怀
 

《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是人性觉醒的前提。

人性的觉醒,则能超越个体生命的局限,这就是孔子安身立命的「天人知遇」。

超越个体生命的局限,就是「见众生」「修己以安百姓」。

李霖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薪尽火传

我认识许多人不敢算命,因为如果好运就罢了,如果是厄运迫在眉睫,自己偏偏看不出来,那就太过煎熬了。

看过一部电影《预知死亡记事》(Crónica de una muerte anunciada),男主角被宣告二十岁生日时,死神将至。

《第六感生死缘》(Meet Joe Black)的男主角,在六十五岁生日前夕,遇见死神来访,预知死期将是生日当天晚间八时。

我们透过戏剧的创作,感受到无分年龄的焦虑、恐慌、愤怒、畏惧与不甘。人生的意义,人性的价值与生命的真谛,尽在此刻,等待末日审判(Final Judgment)的判决。

因此,我们不禁想知道:孔子如何面对自己生命的有限性宿命?

《论语‧宪问》:「(莫我知也夫)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李霖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周文疲弊的征兆
 

周宗教的神学可以说是一种神秘主义神学,这种重视修行与冥想的神学,一向受到教条主义的排斥。但却又是教条主义的礼教自我复兴的机制。

周宗教的神学可以说是一种神秘主义神学,这种重视修行与冥想的神学,一向受到正统教义(orthodoxy)的戒慎恐惧。

《周易》,我们现在泛称的《易经》,其实是透过身体的修行,实际超度生命境界的经典。因为《易经》本在自身的冥想与修行,而不在于教条的规范与推理,所以当「周文疲弊」之时,《周易》的密契精神同时断绝了。

李霖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aude Lévi-Strauss

僖公九年

 

周天子犹存,国际秩序却由所谓的霸主维护。实质上的领袖与名义上的共主应该如何相处?《春秋左氏传》「僖公九年」:

「会于葵丘,寻盟,且休好,礼也。王使宰孔赐齐侯胙,曰:天子有事于文武,使孔赐伯舅胙。齐侯将下拜,孔曰:且有后命。天子使孔曰,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对曰: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恐陨越于下,以遗天子之羞,敢不下拜。」

葵丘之会,周天子赐祭文王武王的祭肉给齐桓公。齐桓公要跪拜受赐,天子却特许他不用下阶跪拜。

周天子称齐桓公这个会盟的霸主「伯舅」,「伯舅」是天子对异姓诸侯称呼,见于礼记。称异姓诸侯而用伦理关系的称谓,权力关系中的伦理原则可知矣。

春秋时代经常见到大夫作乱,尤其与国君的宠爱信用有关时,信用之人侵犯伦理关系,造成权力继承的危机。

权力的占有者是当政者,他要依据伦理的秩序,又根据对自己有没有价值来决定权力的传承,于是造成国内的冲突与战争。

文章標籤

李霖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