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y the pool, dry concrete, brown edged,

And the pool was filled with water out of sunlight,

And the lotos rose, quietly, quietly,

The surface glittered out of heart of light,

And they were behind us, reflected in the pool.

Then a cloud passed, and the pool was empty.

 

萬商帝君之流亡

 

 

 

李霖生撰

 

【摘要】

 

生命之弱勢在於無法說出自身存在之正當性。陳映真小說《萬商帝君》,以世紀末臺灣殖民主義現象為本事,批判資本主義於人性之異化(alienation)。


上帝是基督教徒終極之價值判準,資本主義興起,價值判準迥異昔日,然而 信徒仍然相信積聚財富是為了榮耀上帝。


陳映真《萬商帝君》由一殖民地之 弱者顛倒衣裳,強扮海盜帝君,以出言不遜爭生存權,荒唐中見真情,流亡間有生機。


產品交換者實際關心的問題,首先是他用自己的產品能換取多少別人的產品,就是說,產品按什麼樣的比例交換。

 

為什麼勞動表現為價值,用勞動時間計算的勞動量表現為勞動產品的價 值量呢?一些公式本來在額上寫著,它們是屬於生產過程支配人而人還沒有 支配生產過程的那種社會形態的,但在政治經濟學的資產階級意識中,它們竟象生產勞動本身一樣,成了不言而喻的自然必然性。勞動時間的社會的有 計劃的分配,調節著各種勞動職能同各種需要的適當的比例。

 

陳映真也啟示了以語言與言語救贖之道。那就是繼續言語,繼續說出整 個宇宙,你也再生了宇宙。浪費時間,休葺空間理念,修飾空間印象,足以 擴充言詮時間,閱讀時間,以及故事時間的關係,此即再生之餘裕。

敘事節奏明快乃敘事學之常軌。敘事學固然以明快為常軌,卻不意謂喪失悠然自得 之敘事規範。需要讀者自己動起來。


任何敘事作品都必然且致命的快轉,因為建構一個由無數事物組成的世界,你無法縷述此世界中的一切事物。所以 你並非複製世界,而是在虛構與閱讀中,以你的形象創生了你的宇宙。

 

關鍵詞:時間,人類勞動時間,價值,價值形式,帝國主義。

 

【本文】
 

生命之弱勢在於無法說出自身存在之正當性。尼采說:人生與世界只有 作為美學現象(ästhetisches Phänomen)才獲得了他們的正當性。〔註 1〕「萬商帝君」由一殖民地之弱者顛倒衣裳,強扮海盜帝君, 以出言不遜爭生存權,荒唐中見真情,流亡間有生機。

 

陳映真小說《萬商帝君》,以世紀末臺灣殖民主義現象為本事,批判資本 主義於人性之異化(alienation),啟人深省。萬商帝君之流亡始於帝國主義魔 影狂飆之下,臺灣沉淪殖民地宿命之哀歌。列寧著書倡言帝國主義乃資本主 義最高發展階段,〔註 2〕臺灣數百年殖民地現象亦資本主義流風餘孽也。

 

本文藉陳映真小說《萬商帝君》,析論全球資本主義潮流下,殖民地人民所處之劣勢。殖民地乃於帝國架構下,相對於宗主國而言。解析今之殖民地,又不能脫離資本主義之現實。本文僅依馬克思《資本論》(Das Kapital)第一 卷第一章第四節「商品拜物教」,演繹帝國宰制之機關。
 

 

一、問題:上帝已死
 

 

上帝是基督教徒終極之價值判準,資本主義興起,價值判準迥異昔日, 然而信徒仍然相信積聚財富是為了榮耀上帝。產品交換者實際關心的問題,首先是他用自己的產品能換取多少別人的產品,就是說,產品按什麼樣的比例交換。(Marx 89)


掌握最高價值判準者是否仍是上帝,在商品交易中上帝是否仍然存在於數碼交錯之間。如果上帝未死,為何世間如此多不平事?為何黎民悲歌有動地之哀?


所謂弱勢,因為我們無能掌握價值判準。上帝是價值之終極判準,所 謂弱勢,因為我們無權解釋上帝的神諭,我們甚至無能定義誰是上帝。如果所有政治鬥爭皆是神學的戰爭,〔註 3〕我們失去詮釋上帝的權力,就注定 了為人奴隸的命運。
 

身處帝國統治下的殖民地,弱勢的宿命引我們逐漸喪失說出自己的能力與權利。此篇論文追問的就是語言再生之機,殖民地人民的覺醒。


陳映真小說命名《萬商帝君》,其實深染商品帝國主義風味。試覘全書最 具典範意義的章句,由臺灣莫飛穆國際公司行銷經理,綽號香港劉之日誌記 載「美國莫飛穆」責成「臺灣莫飛穆國際公司」(Moffitt & Moore International, Taiwan, Inc.)舉辦的國際行銷會議,萬商帝君林德旺首頒御旨曰:「我是萬商帝君爺......」「世界萬邦,凡商界,企業,攏是我管轄哦!」〔註 4〕一句世界 萬邦,已道盡其帝國主義本質,遑論由一個綽號「香港劉」的經理,於臺美斷交之際,低聲詛咒irrational nationalism非理性的民族主義之餘,於其記載之國際盛會裡,突兀之插曲。正因其突兀,遂以諷刺映出商品拜物教之性格。 我們必須先找到商品拜物教的上帝,或者宣告上帝已死。

 

小說中的萬商帝君太子,由精神異常的林德旺擔任,類比基督宗教中救 世主的出場情節。女祕書虔誠基督徒 Rita 發現的「帝君太子林德旺繪像」(陳 映真,頁220)恍如約旦河畔,聖約翰受到鴿子意象之天啟,發現了聖子耶穌 基督。林德旺闖入冠蓋雲集的國際行銷會場,也有幾分神似耶穌闖入聖殿之神聖與瘋狂。須知當時耶穌藉法利賽人經師雲集為背景,以聖父之名火拼猶太教經師,竟是宗教革命顛倒眾生之激情演出。

 

然而上帝已死,馬克思著重商品拜物教(Fetischismus)所啟示的超越世界,所以他說商品的神秘性質不是來源於商品的使用價值,而是來自物(Ding) 的意象,不是神(Deus)的顯靈。同樣,這種神秘性質也不是來源於價值規 定的內容。(Marx 85)


所謂使用價值目的在於滿足現實的需求,甚至屬於生理 學所謂的需求。而價值規定的內容與價值形式相對,形式(form)的意義可以追溯到亞里士多德的形上學。商品的神祕性質是抽乾產品的實用性質之後,形而上的抽象形式,可以用符號表現的抽象形式。

 

價值規定的內容與價值形式相對,勞動產品一旦獲得商品形式就具有的 神祕宗教性質究竟從何而來呢?顯然是從這種形式本身來的。人類勞動的等 同性,取得了勞動產品的等同的價值對象性這種物的形式。(Marx 86)

價值對象性也就是價值的客觀性,與人類勞動所具有的主體性相對。這種客觀性具 體實現於一個客觀意象上,亦即一個「物象」之上,稱之為物的形式。

 

同為虛構之作(fiction)不免令人審視拜物教之美學現象,文學之美學形 構或可簡述如下:以語言形構意象,以意象表現生命的理念。前引尼采警句: 宇宙與人生唯有成為美學現象,始獲得存在的正當性。如今既曰:人類勞動的等同性,取得了勞動產品的等同的價值對象性這種物的形式。(Marx 86)人類勞動之等同性乃商品拜物教神學之核心理念,寄寓物之意象,隱然滿足了上述文學之美學形構,因此必須先陳述文學創作與閱讀在萬商帝君流亡逆旅,安頓人生之大義。

 

盧梭說:向來都是神為了人而戰,何曾有人為神而戰。(J-J. Rousseau 461.) 因為人總是以神之名相攻伐。上帝已死,文化密碼丕變。論及文化密碼,「劉 福金/香港劉」的謎語自始即訴說著作者揭露真理的特權。(Genesis. I. 26.; II. 19.)用羅馬拼音的書寫方法表現自我存在的實在性(reality),所謂用父母音讀自己的名字,其實還是委屈的道出殖民地的身分認同。


資本主義商品拜物 教內涵的封印,幾乎剝奪了人原始的創作能力,亦即剝奪了人基本的生存權。 所以生命之弱勢,在於無法說出自身存在之正當性。

 

 

二、歷史:重估一切既有的價值
 

 

產品交換者實際關心的問題,首先是他用自己的產品能換取多少別人的 產品,就是說,產品按什麼樣的比例交換。(Marx 89)這種評價活動都是出於 對終極價值的嚮往與憧憬。《萬商帝君》裡:林德旺瞧不起林戈,有工作狂的 陳家齊必須擊敗只懂穿著的劉福金,瓊要出家以征服全世界,林德旺不惜變身為宗教狂熱的萬商帝君太子,都是為了榮耀神的全知全能全善。

 

深染帝國風采的資本主義,以帝國的語言與帝國的文化薰染各地,各國 原有的土著神祇紛紛隱退或變身,此即終極價值所面臨的變遷,也是世人對 於一切既有價值之重估。以下就是重估一切既有價值的歷史軌跡。

 

自己的產品能換取多少別人的產品,當這些比例由於習慣而逐漸達到一 定的穩固性時,它們就好象是由勞動產品的本性產生的。實際上,勞動產品 的價值性質,只是通過勞動產品作為價值量發生作用才確定下來。(Marx 89) 所以這比例尺必須是抽象的尺度,方可放諸四海皆準。《萬商帝君》裡競爭的 遊戲,提供了小說懸疑的魅力。遊戲的魅力源自它的虛構性,符號世界裡建立了虛擬的勝負,我們竟也喪失了痛苦的觸感。
 

《萬商帝君》裡競爭的遊戲固然只是符號的轉換與詮釋策略的競飆,但絕非無關痛癢之事。符號轉換之際,也是生死交關,也是生命榮枯。

 

價值量不以交換者的意志、設想和活動為轉移而不斷地變動著。在交換 者看來,他們本身的社會運動具有物的運動形式。不是他們控制這一運動,而是他們受這一運動控制。(Marx 89)這具有物象的尺度,將象的具體內容抽空,徒留純形式的遺蛻,以表現物化的人際關係,也是與人生疏離的人際關 係(alienation)。

 

正因為商品拜物教透過共相(universal)建構一種普世價值,所以「H. K. 把他所最珍貴的東西:例如『鄉土文學』;例如他的臺灣情感,也拿出來交換。」 「一個優秀的 Marketing Man,應該學會不惜以任何東西,包括他自己的宗教,去換取消費者對產品的認識、意識、興趣、需要,以及,先生們,最終掏出錢來,完成購買的行動。」(頁 162)


沒有不可以販售之物乃資本主義之真理,問題在於如何決定價格。

 

價值量由勞動時間決定是一個隱藏在商品相對價值的表面運動後面的秘 密。這個秘密的發現,消除了勞動產品的價值量純粹是偶然決定的這種假象,但是絕沒有消除這種決定所採取的物的形式。(Marx 89)
 

《萬商帝君》全文一 貫對時刻表、流程表等等具有同步化同一化效果的計時器,不厭其煩的描寫。 時刻表與流程表也是考績的依據,是計算個人勞動力價值的基礎。(頁 128) 我們獲得了計算個人勞動力價值的基礎,卻也失去了體力透支之際神魂超拔的痛切感觸。

 

商品價格的表現基於分析人類勞動力的勞動時間,才導致價值量的決 定。人類勞動力的勞動時間不能交易,所以需要一個物的形象,於是生命的價值再度剝落,只有商品共同的貨幣表現才導致商品的價值性質的確定。 (Marx 90)

 

當人們詢問:What time is it?你低頭注視自己的腕錶,你以為報出數碼就是時間,但是時間當下呈現,而時間過去,兩者或皆呈現於時間之未來。 然而未來的時間包含於時間之過去。如果一切時間皆永恆呈現於當下。則所有時間將萬劫不復。
 

那些本來可以存在卻沒有發生的一切是一種抽象作用的產物,滯留在一持續存在的可能性之中,一個純然思辨的世界。那些原本可以存在的與那些已經存在的,指向同一個終點,一個常在的當下。〔註 5〕
 

價 值是人類勞動時間之當下呈現,人類勞動時間包含時間當下呈現與時間過 去,而兩者皆呈現於時間之未來。未來的時間既已包含於時間之過去,只因 如果一切時間皆永恆呈現於當下,則所有時間將萬劫不復。


貨幣正是那些本來可以存在卻沒有發生的一切,是一種抽象作用的產物,滯留在一持續存在的可能性之中,一個純然思辨的世界。價格則是那些原本可以存在的與那些已經存在的人類勞動,指向同一個終點,一個常在的當下的人類勞動。

 

正是商品世界的這個完成的形式──貨幣形式,用物的形式掩蓋了私人勞動的社會性質以及私人勞動者的社會關係,(Marx 90)在商品生產者的社會 裡,一般的社會生產關係是這樣的:生產者把他們的產品當作商品,從而當作價值來對待,而且通過這種物的形式,把他們的私人勞動當作等同的人類勞動來互相發生關係。(Marx 93)所以林德旺承受了很大的倫理衝突,一向支持他的姐姐,竟然要他帶著錢,永遠離開家鄉。人際倫理簡化為物際關係,此即萬商帝君流亡之序曲。

 

對於這種社會來說,崇拜抽象人的基督教,特別是資產階級發展階段的 基督教,如新教、自然神教等等,是最適當的宗教形式。這些古老的社會生 產機體比資產階級的社會生產機體簡單明了的多,但它們或者以個人尚未成 熟,尚未脫掉同其他人的自然血緣聯系的臍帶為基礎,或者以直接的統治和服從的關係為基礎。(Marx 93)
 

基督教雖未成為萬商帝君太子的救贖,卻預告 了英文才是救贖之道。因為建立在抽象人類勞動時間之上的評價,是一種社 會契約的記號化產品,亦即一種新的修辭學。

 

創作世界裡的「揭露真理的特權」(alethic privilege)為文學作品提供詮 釋的參數。(Eco 1998:91)我們藉敘事方略(narrative schemes)賦生命以形 貌(shape),並印證了存在性預設(existential presuppositions)的勢力有多大。 (Eco 1998:99)


詞與理念之間並無天然的關聯,反之它們的關係建立在任意 性上。因為語意與理念間這種任意性,嚴格說起來一切語意皆是衍義,並無本義存在。


所有言語不過是一套修辭學體系。語言不是命名既存客體與情境,而是我們給予世界意義的體系。因此我們以語言生產的這一套意義,塑造了實在性(reality)。語言是概念化的經緯,價值的系統,我們經由語言體驗所謂實在性。(McLaughlin 86)

 

我們如何可能經由語言體驗所謂實在性(reality)?這不是一個科學的問題,而是修辭學。語言之異於鷇音者幾希?〔註 6〕
 

記憶裡腳步聲的回音,直下那我們未曾涉入的甬道,指向那扇我們從來未曾開啟的門,那扇進入玫瑰花園之門。


我的言詞如是迴盪於你的心底。但是我不知為何攪動一扇玫瑰葉上的塵與灰。我們是否應該追躡?其他的回聲定居在花園裡。
 

鷇音響起,催促著,快,快去尋找它們,快去尋找它們,在那隱約的角落。通過那第一 道門戶,進入我們最初出生的世界,我們是否應將追隨畫眉鳥的謊言,進入 我們最初出生的世界。它們已經在那裡了,儼然,隱隱,輾轉卻無痕,溜過枯葉,在秋陽餘溫裡,穿過亮晃晃的空氣,而鷇音的召喚,呼應著隱藏在灌 木叢裡的聽不見的音樂,而看不見的視線交錯,因為玫瑰看起來一身自知傾 倒眾生的模樣。

 

看賓客雲集,送往迎來,所以我們款款移動,還有他們,魚魚雅雅,延入無人空巷,進入黃楊木圍籬。視線墮入乾涸的水池,涸盡這水池,乾淨的水泥,褐色的池沿,而池裡滿是陽光之水,蓮花升起,靜靜的,靜靜的,光的心臟閃著熠熠的星火直達表面。而這池面熠熠的星火已在我們的身後,反映著一池時光的火花。一朵雲晃過,池水登時淨空了。
 

鷇音呼喚快去,因為葉片後藏的盡是孩童,亢奮的匿著,壓抑著笑聲。鷇音呼喚,快快快去:人類無法承載太多真實的存在(reality)。時間過去而時間未來,過去未能實現的與過去已經存在的,指向同一個終點,一個常存的現在。〔註 7〕

 

這種物的形式,其實提供了計算價值的途徑,於是我們先回到生命與時間 的基本原理:生命的意義湧現於時間的地平線,時間的意義表現於時間的度量,時間的度量因計時器之不同而各異,計時器各自演說著屬於自己的故事。
 

資本主義社會用勞動的持續時間來計量的人類勞動力的耗費,取得了勞動產品的價值量的形式。(Marx 86)這是資本主義社會裡,人性異化的基因。豐富多樣的生命僅以抽象的數位符號系統計算,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轉譯為無再生性的數碼,生命的史詩只殘餘面無表情的歲月刻痕。

 

價值形式投射於未來,且以符號表現之。《萬商帝君》中 C. F.試映會是加 持人類勞動產品,使之成為商品形式的拜物教儀式。(頁 151~170)為商品創 造需求宛如《舊約・創世紀》裡,天主以自己的形象創造了人。(Genesis II. 27) 這套理念不僅顛覆了供給與需求平衡的理論,更清楚點明商品價值並不依於使用價值,而依於一個未實現的夢,一個憧憬,一個救贖的信息。

 

信息乃人類言語事件(speech event)之核心,言語事件可以六個變數表 現事件中語言的超時間向度:〔註 8〕

 


 

 

 

發信者(addresser)與收信者 1(addressee)之間的媒介(media)是信息 (message),人際的信息結構是「signans/signatum」。如果將商品視為一個信息,它的結構可以轉譯為商品=「價值/使用價值」,價值形式也就是它的社會形式,我稱之為社會契約形式。

 

可見,商品形式的奧秘不過在於:商品形式在人們面前把人們本身勞動 的社會性質反映成勞動產品本身的物的性質,反映成這些物的天然的社會屬性,從而把生產者同總勞動的社會關係反映成存在於生產者之外的物與物之 間的社會關係。(Marx 86)
 

《萬商帝君》中C. F.試映會中Rolanto義大利製造鐵板烤爐如果是單純的勞動產品可能全無價值,也可能價值連城,重點在於 它的價格如此不可測,無法量產,並難以謀利。但是香港劉從共用文本中擷 取鄉土意象(頁 158),藉此建構文化認同的密碼。

 

《莊子‧齊物論》所謂:「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 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指」 是「所指」,則「非指」是「能指」,單純以「所指」無法說明「能指」所承載 的意義。「能指/所指:符號/意義」形構的對應機制能夠運作,其實基於 「Signifier’:Signifier”」間約定「Signifier’=非指:Signifier”=指之非指」。〔註 9〕

 

「能指’」與「能指”」的關係乃相因而生,所謂「是非」原本是「彼此」 的對立。一般所謂「能指 as/and 所指」(Signifiers/Signified)其實是「Signifier’= 非指:Signifier”=指之非指」間的約定,可以簡化為「Signifier’:Signifier”」 能指之間的約定關係,這就是所謂「語言的民間社會」。由於這種轉換,勞動產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覺而又超感覺的物或社會的物。(Marx 86)

 

正如一物在視神經留下了光的印象,不是表現為視神經本身主體的興奮,而是表現為眼睛外面物的客觀形式。但是在視覺中,光確實從一物傳導到另一物,即從外立客體射入眼睛。這是物理的物間關係。
 

「相反,商品形式和它借以得到表現的勞動產品的價值關係,是同勞動產品的物理性質以及由 此產生的物的關係完全無關的。這只是人們自己的一定的社會關係,但它在 人們面前採取了物與物的關係的虛幻形式。」(Marx 86)

 

廣告影片中臺北回來的大轎車,以及鐵板燒這種臺北的飲食形式,像轉 喻一樣推論出使用像臺北生活水準一樣的商品消費。(頁 158)本土化所具有的宗教情愫,足以說明商品形式所具有的神祕宗教性質。人類勞動的等同性就是臺北回來的大轎車,鐵板燒這種臺北的飲食形式,以及像臺北生活水準一樣的商品消費之間轉譯的同一中介。

 

勞動的那些社會規定借以實現的生產者的關係,在資本主義社會裡,取 得了勞動產品的社會關係的形式。(Marx 86)使用價值那難以計算的價值內容,一旦藉商品的價值形式得以計算,就如同能指與所指的關係一旦得以建構起來,能指既規定了所指的意義,也可能限定了所指的意義。


所指一旦只是能指之能指,天地萬物一旦商品化,則一切都將納入商品系統之中,屆時天地萬物將可販賣(salable)。
 

 

三、方法:永劫回歸

 

 

上述產品交換者實際關心的問題,首先是他用自己的產品能換取多少別 人的產品,就是說,產品按什麼樣的比例交換。(Marx 89)《萬商帝君》對每 一角色的描述與評價都離不開他們的學經歷(例如頁 127),他們的服飾(頁 129),語言表達能力(頁 223~252)。


這些廣義的語言系統藉著語言系統的共 時性與歷時性,編織著一個又一個隱喻與轉喻。〔註 10〕
 

由於生產者只有通過交換他們的勞動產品才發生社會接觸,因此,他們的私人勞動的特殊的社會性質也只有在這種交換中才表現出來。由於交換使 勞動產品之間、從而使生產者之間發生了關係。因此,在生產者面前,他們 的私人勞動的社會關係就表現為人們之間,物的關係和物之間的社會關係。 (Marx 87)

 

所謂物際關係並非指涉物質實在性或實體的世界觀(Weltanschauung),所謂「實體」即古典科學唯物論預設有一確定當下呈現的瞬間,一切物質在 當下呈現的瞬間中都同樣真實。現代物理學則沒有這種獨特的當下呈現的瞬間。
 

你在整個自然界都可以為同時瞬間這一觀念找到意義。但對各種不同的 時間性觀念來說,瞬間則具有不同的意義。因為相對於觀察者的身體,而非 他的心靈,作為一個極常見的儀器以利於度量時間。(Whitehead 118)

勞動產 品作為價值,只是生產它們時所耗費的人類勞動的物的表現,(Marx 88)只是 一個便於記認的記號時間,一個社會契約的產物。

 

閱讀如同參與賭局,賭局實基於共用的文化密碼。閱讀一創作必須具備 一些管理創作世界的經濟性判準的觀念,這些判準預設於文本中。(Eco 1998: 112)

 

何謂「故事」(story)「情事」(plot)「詮表」(discourse)?故事的時間結 構類比於日常生活的線性向度,具有「不可逆」的一次性。「情事」的時間結 構則錯落倒敘。(Eco1998:33~34)
 

每一情事之營謀,出入時間序列之間, 必產生時態的變化。(Eco 1998:43)「情事」的時間結構實乃倒敘(flashbacks) 與預告(flashforwards)交錯進行的機制。(Eco 1998:29)

 

模範作者知道幻構的作品呈現三種時間形式:故事時間,言詮時間,以 及閱讀時間。(Eco 1998:54)言詮時間是文本策略的結果,文本策略是讀者 的反應與閱讀時間的交互運用。(Eco 1998:57)但是商品拜物教卻只有一種 共相的時間,亦即抽象的人類勞動時間。抽象的人類勞動沒有故事,幾何化 的人類勞動時間也沒有情節。

 

文本的內容以情事與事情為主,而以「詮表」(discourse)為其表現 (representation)部門。敘事性文本可以沒有情事,卻不能沒有故事或詮表。 (Eco 1998:35)

 

林德旺喪失了以英語閱讀與表達自我的能力,他的譫語沒有故事與詮表,於是他墮入無可救贖的地獄。(頁 171~209)他既無法塑造自己生命的意 義,更無法獲得跨國企業的認證,他不僅無法藉認同使人格聚焦,而且逐漸

破碎的人格正一點一點風化。所以表現為錯置與拼貼的「萬商帝君」,向記憶 窮搜枯腸的線索,才弄出這麼反理性的神經錯亂的「帝君太子」。(頁 220~1)

 

孤島上的魯濱遜吧。不管他生來怎樣簡樸,他終究要滿足各種需要,因而要從事各種有用勞動,(Marx 90)他的賬本記載著他所有的各種使用物品,生產這些物品所必需的各種活動,最後還記載著他制造這種種一定量的產品平均耗費的勞動時間。(Marx 91)

 

中世紀人們在相互關係中所扮演的角色,人們在勞動中的社會關係始終 表現為他們本身之間的個人的關係,而沒有披上物之間即勞動產品之間的社 會關係的外衣。(Marx 91~92)

 

因為產品交換實際的問題,首先是他用自己的產品能換取多少別人的產 品,就是說,產品按什麼樣的比例交換。(Marx 89)勞動時間的社會的有計劃的分配,調節著各種勞動職能同各種需要的適當的比例。另一方面,勞動時間又是計量生產者個人在共同勞動中所佔份額的尺度,因而也是計量生產者 個人在共同產品的個人消費部分中所佔份額的尺度。(Marx 93)

 

它們存在的條件是:勞動生產力處於低級發展階段,與此相應,人們在 物質生活生產過程內部的關係,即他們彼此之間以及他們同自然之間的關係 是很狹隘的。這種實際的狹隘性,觀念地反映在古代的自然宗教和民間宗教 中。(Marx 93~94)

 

在文藝創作中,或許不易分辨言詮時間與閱讀時間,但當大量時間用於 敘述瑣碎事物,無疑產生緩和閱讀速度的策略效果,以致讀者自然滑入作者 自信足以享受文本所需的節奏。(Eco 1998:59)

 

在閱讀活動裡,徬徨無為(lingering)是最佳的閱讀策略。(Eco 1998:50) 「徬徨無為」語出《莊子‧逍遙遊》:「今夫犛牛,其大若垂天之雲。此能為大矣,而不能執鼠。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徬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此即作者運用技巧,令讀者得以「凌波微步」(inferential walks)。徬徨無為(lingering)有時不僅為了放慢 節奏更是為了讀者能夠享受「凌波微步」(inferential walks)的美妙時刻,因而時間的日常度量流入虛無的世界,所有的時鐘皆遷化如流水。讀者在傍 徨無為之中,封閉於時間的樹林裡,(Eco 1998:69)卻充滿再生產的契機。

 

浪費時間,休葺空間理念,修飾空間印象,足以擴充言詮時間,閱讀時 間,以及故事時間的關係,(Eco 1998:70~71)此即再生之餘裕。敘事節奏明快乃敘事學之常軌。敘事學固然以明快為常軌,卻不意謂喪失悠然自得之敘事規範。
 

敘事明快說明任何文本都是懶惰的機器,需要讀者自己動起來。 任何敘事作品都必然且致命的快轉,因為建構一個由無數事物組成的世界,你無法縷述此世界中的一切事物。(Eco 1998:3)所以你並非複製世界,而是在虛構與閱讀中,以你的形象創生了你的宇宙。
 

 

四、系統:超人

 

超人本義即在超越善惡是非之人。既曰產品交換者實際關心的問題,首 先是他用自己的產品能換取多少別人的產品,亦即產品按什麼樣的比例交 換。(Marx 89)Umberto Eco 謂模範讀者是一組文本指令,藉著文本的線性展 示表現為一組語句或其他信號。(Eco 1998:15~16)
 

Eco的模範讀者則是詮釋策略的原動力,而且這原動力由文本自身衍生出來。(Eco 1998:16)模範作者與模範讀者是一組在閱讀中互相釐清對方面目,互相創造對方的存有者。(entities)此一規則不僅適用於敘事文本,甚而適用於所有文本。(Eco 1998:24),自然包括交易的文本。

 

只有當實際日常生活的關係,在人們面前表現為人與人之間和人與自然 之間極明白而合理的關係的時候,現實世界的宗教反映才會消失。(Marx 94)

 

只有當社會生活過程即物質生產過程的形態,作為自由結合的人的產物,處於人的有意識有計劃的控制之下的時候,它才會把自己的神秘的紗幕 揭掉。但是,這需要有一定的社會物質基礎或一系列物質生存條件,而這些條件本身又是長期的、痛苦的歷史發展的自然產物。(Marx 94)

 

為什麼勞動表現為價值,用勞動時間計算的勞動量表現為勞動產品的價值量呢?一些公式本來在額上寫著,它們是屬於生產過程支配人而人還沒有 支配生產過程的那種社會形態的,但在政治經濟學的資產階級意識中,它們竟象生產勞動本身一樣,成了不言而喻的自然必然性。

 

因此,政治經濟學對待資產階級以前的社會生產機體形式,就象教父對待基督教以前的宗教一 樣。(95~96)只有當實際日常生活的關係,在人們面前表現為人與人之間和人與自然之間極明白而合理的關係的時候,現實世界的宗教反映才會消失。 (Marx 94)

 

只有當社會生活過程即物質生產過程的形態,作為自由結合的人的產物,處於人的有意識有計劃的控制之下的時候,它才會把自己的神秘的紗幕 揭掉。但是,這需要有一定的社會物質基礎或一系列物質生存條件,而這些條件本身又是長期的、痛苦的歷史發展的自然產物。(Marx 94)

 

因為小說讓我們在此真理備受爭議的世界,獲得舒適的生活感受,而且 現實世界似乎更具教導性。創作世界裡的「揭露真理的特權」(alethic privilege) 為文學作品提供詮釋的參數。(Eco 1998:91)

 

模範讀者(model reader)異於現實讀者(empirical reader),現實讀者利 用文本作為激情的容器,而這些激情或來自文本之外,或由文本偶然激起。 (Eco 1998:8)超人也就是模範讀者之超越文本。模範讀者閱讀陳映真詳盡 描述之殖民地文學,是超人之超然物外。超人之超然物外,保住了模範讀者 之再生產力。

 

五、未完:權力意志

 

權力意志就是生命的意志,生命的意志就是生命生生不息的本質,所謂 生命就是更多的生命力。產品交換者實際關心的問題,首先是產品按什麼樣 的比例交換。(Marx 89)我們藉敘事方略(narrative schemes)賦生命以形貌 (shape)。(Eco 1998:99)
 

馬克思所謂宗教世界之義,意即人腦的產物表現為有生命的,具有人際關係與社會關係的獨立存有物。在商品世界裡,人工 的產物產生了獨立的社會關係。他稱其為拜物教。勞動產品一旦以商品形式 生產,就薰染上拜物教性質,因此拜物教與商品生產分不開。(Marx 86~87)

 

勞動產品只是在它們的交換中,才取得一種社會等同的價值對象性,這種對象性是與它們的感覺上各不相同的使用對象性相分離的。(Marx 87)如果 思想的各個層面都是衍義,則知覺與了解的力量其實深植於語言中。因為使 用物品當作價值,正象語言一樣,是人們的社會產物。而它們的價值視你如何虛構它們的故事而定,生產力的價格則視你如何詮表你的生產力而定,而你的生產力正全面數碼化。

 

同樣因為語意與理念間這種任意性,理性所思考的領域只剩下主體交互 影響與運作的界面,亦即社會契約。正如尼采所言:言語全然是修辭藝術的 產物。言語並不企圖傳授真理,卻專注於主體的意欲與趣味傳與他人。〔註 11〕 社會契約界定能指之間的關係,嚴格說起來一切語意皆是衍義(figures),並無本義(meaning)存在。所有言語不過是一套修辭學體系。(McLaughlin 85 ~86)

 

上述引文說明「詞與理念」「商品形式與勞動產品」之間並無先天(a priori) 的關聯,反之它們的關係建立在社會契約上。

 

因此就以上述《萬商帝君》C. F.一節為例,香港劉雖然披肝瀝膽將自己的信仰拿去換消費者的認同,一個揮斥八極的帝國意識形態才是真正的統治者。陳家齊言道:「一種統一在國際性統一規格的物質和精神商品下的現代性」 (頁 165)「我們跨國企業體正在全世界範圍內,進行一項和平、無聲的革命: 相應於我們跨國企業商品在品質上的統一性,我們創造了一個沒有文化、民 族、政治、信仰、傳統的差別性的,統一的市場。」(頁 166)

 

言語者並不感知事實,而是體察一時的刺激。他不傳遞感覺,卻只呈現感覺的倒影。感覺因心靈的衝擊而綻放,但不固執於事物自身。(Nietzsche’s Werke Band XVIII 249)我們所開展出的意象預告了一個被動的世界,而我們 透過語言將形貌賦予此世界。這一發現在人類發展史上劃了一個時代,但它決沒有消除勞動的社會性質的物的外觀。彼此獨立的私人勞動的特殊的社會性質表現為它們作為人類勞動而彼此相等,(Marx 88)

 

語言的任意性與社會契約性,說明語言此一能指系統純然是因緣和合所生。關鍵問題在於心靈活動如何透過聲音形象表現出來?(Nietzsche’s Werke Band XVIII 249)語言不是獨立自主的存有物(entity),它是社會與政治生活的部分組織。它塑造我們的知覺,但也受到我們社會脈絡的塑造。(McLaughlin 87)所以常識所謂的實在,並不存在於能指系統的另一端,而存在於能指這 一端,所謂實在還是因緣和合所生。並非事物移入意識,而是形象移入意識。 意識所對之形象,是人工精心說服之計謀(πιθαυόυ)。(Nietzsche’s Werke Band XVIII 249)

 

言詞僅僅晃動於時光裡,音樂也僅流動於時光裡。言詞在沉重的負擔下, 在模糊的緊張,失足,滑行,毀滅,衰亡之下,伸直,蜷曲,甚至破碎。言 詞既不停駐於空間,也不肯靜靜挺立著。曠野裡的言詞受到情緒猛烈的攻擊, 受到葬禮舞踊哭泣的陰影攻擊,抑鬱譫妄哅哅哀鳴的攻擊。但是唯有方生始 得方死,言詞在言語後潛入沉默。言詞與音樂唯有藉著形相始得卓然自立, 如一隻青花磁膽瓶一樣在它的卓然自立中永遠遷流。〔註 12〕修詞的語言不是

 

命名既存的(preexisted)客觀對象與情境,而是我們透過語言符號將意義的 體系賦予世界。這種思索是從事後開始的,就是說,是從發展過程的完成的 結果開始的。(Marx 89)

 

事物之絕對本質不可知,我們於事物僅知其諸多方位。語言即修辭,它傳達的是意見,而非知識。(Nietzsche’s Werke Band XVIII 249)因此我們以語言生產的這一套意義,塑造了六合之內萬物的真實性(reality)。語言才是概念化的經緯,修辭學形構了價值的系統,我們經由語言體驗所謂實在性。 (McLaughlin 86)形象的細節是運動,而且是十層樓高之上的修辭格。慾望自身不是它自身渴望的運動,愛情自身不運動卻是運動的目的。孩童隱藏在灌木叢裡,笑聲響起,快,就在當下,多荒謬啊,那些往來屈伸的荒廢的悲哀時光。

 

「萬商帝君太子」林德旺的出身,相對於城市資產階級,乃是寒素的破落農民,但因為英語能力的門檻,也是晉身為管理者必須跨越的障礙。負面例證顯示他連基本英文都有疑問,卻字字考究。(頁 143-179)
 

無言可說的太子,夜行於陌生的都市。(頁 178)對林德旺而言,馬內夾 Manager 像是一個 神奇的咒語。收集的徵人啟事,荒唐翻譯的「馬內夾」(頁 206~7)模擬(mimēsis) 乃虛構的世界以現實的世界為基礎,以現實的世界為背景。(Eco 1998:93)


所有藉拜物教儀軌與咒語,尋求自我認同(self-identification)的模擬流於符號的複製(copy),而非具有再生性(reproductivity)的模擬(mimēsis)。但是陳映真也啟示了以語言與言語救贖之道。那就是繼續言語,繼續說出整個宇宙,你也再生了宇宙。

 

 

 

〔註 1〕 ---- denn nur als ästhetisches Phänomen ist das Dasein und die Welt ewig gerechtfertigt : ----(Nietzsche’s Werke. Band I : Leipzig Druck und Verlag von C. G. Naumann 1905. S. 45.)

〔註 2〕 列寧〈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年一版 3 刷)第二十二冊,頁 179~297。

〔註 3〕 J-J. Rousseau Oeuvres completes III., Éditions Gallimard p.460.

〔註 4〕 陳映真《萬商帝君》(臺北:洪範書店)2001 年初版。頁 234~5。

〔註 5〕 T. S. Eliot, Four Quartets, Burnt Norton, I.

〔註 6〕 典出《莊子》齊物論。

〔註 7〕 T. S. Eliot, Four Quartets, Burnt Norton, I.

〔註 8〕 Jakobson, Roman On Langua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5.)72~75.

〔註 9〕 參見:李霖生〈金剛經的夢幻詩學〉(玄奘人文社會學院:第二屆「佛學與文 學研討會」,2004 年 5 月)

〔註 10〕 所謂「提喻」(synecdoche)乃以部分的感知替代了整體的直觀。其所指相同, 但能指不同。(Nietzsche’s Werke Band XVIII 250)所謂「隱喻」(metaphor) 則是能指相同,所指不同。(Nietzsche’s Werke Band XVIII 250)隱喻(metaphor) 意謂其衍義與本義共享同一意義的範疇(category of meaning)。因此隱喻可以 說是意義壓縮後的類比(compressed analogy)。所謂明喻(simile)是詞的直 接比對,隱喻則須讀者建構範疇與類比的邏輯。因此明喻少有啟發讀者想像 的餘裕,明喻比隱喻少了分文學的風流蘊藉。(McLaughlin 83)所謂「轉喻」 (metonymy)則是因果兩項的置換。(Nietzsche’s Werke Band XVIII 250)轉 喻(metonymy)建立在較具空間性意義脈絡的並存關係網中,而不似隱喻講 究意義結構的分享。轉喻將讀者引往事件與情境的歷史世界,隱喻則將關係 建立在詞的一切用義為基地的深層邏輯上。(McLaughlin 83~84)

 

〔註 11〕 Nietzsche, Friedrich. Nietzsche’s Werke Leipzig:Alfred Kröner Verlag, 1912 Band XVIII 249.

〔註 12〕 T. S. Eliot, Four Quartets, Burnt Norton,V. 〔註 13〕 主要參考李霖生〈金剛經的夢幻詩學〉(玄奘人文社會學院:第二屆「佛學與 文學研討會」,2004 年 5 月),頁 14。

 

 

 

參考書目

 

1.列寧〈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3 年一版 3 刷)第二十二冊,頁 179~297。

2.李霖生〈金剛經的夢幻詩學〉(玄奘人文社會學院:第二屆「佛學與文學 研討會」,2004 年 5 月)。

3.陳映真《萬商帝君》(臺北:洪範書店)2001 年初版。

4.郭慶藩:《莊子集釋》臺北,木鐸出版社,1984 年

5. Aristotle Metaphysics, in 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 LCL271, trans. by Hugh Tredennick,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6. ---- The Poetic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7. La Bible, Nouveau Testament, Évangile selon Jean, XV, 13:Personne n’a de plus rand amour que de donner sa vie pour ses amis. Éditions Gallimard, 1971.

8. Bakhtin, M. M. The Dialogic Imagination, trans. by Caryl Emerson and Michael Holquist, 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98.

9. Eco, Umberto A Theory of Semiotic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76.

10. ------Six Walks in the Fictional Wood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ixth printing, 1998.

11. Eliot,T. S. Four Quartets, Burnt Norton.

12. Heidegger, Martin Nietzsche IV:Nihilism, trans. by Frank A. Capuzzi, (Harper & Row, Publishers, 1982.)

13. Jakobson, Roman On Langua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14. Kant, Immanuel Immanuel Kants Werke, herausgegeben von Ernst Cassirer (BERLIN 1922)VERLEGT BEI BRUNO CASSIRER BAND.III

15. McLaughlin, Thomas.:"Figurative Language." In Critical Terms for Literary Study, edited by Frank Lentricchia and Thomas McLaughli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16. Martinet, D’André Le Langage(Éditions Gallimard 1968)

17. Marx, Karl Das Kapital, Bd. I(Dietz Verlag Berlin 1987)

18. Nietzsche’s Werke(Leipzig:Druck und Verlag von C. G. Naumann, 1905) Band I XVIII.

19. Peters, F. E. Greek Philosophical Terms(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67) 20. Rousseau, Jean-Jacques Du Contrat Social Œuvres complètes,(Éditions Gallimard 1964)

21. Whitehead, A. N.:Science and the Modern Worl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9


_______ 李霖生 《靜觀詩學論文集》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陳映真先生
    全站熱搜

    李霖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