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人性論】

 

論語 第07卷 述而  p-0062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論語 第14卷 憲問  p-0125

  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論語 第15卷 衛靈公  p-0138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論語 第18卷 微子  p-0165

  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問於桀溺,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輟。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論語 第18卷 微子  p-0165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孟子的人性論】

 

孟子 第13卷 盡心上 

<盡心章句上>

 

  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 第14卷 盡心下  p-0253

 

  孟子曰:「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於聲也,鼻之於臭也,四肢之於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仁之於父子也,義之於君臣也,禮之於賓主也,知之於賢者也,聖人之於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

 

孟子 第08卷 離婁下  p-0152

 

  孟子曰:「天下之言性也,則故而已矣。故者,以利為本。所惡於智者,為其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則無惡於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無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無事,則智亦大矣。天之高也,星辰之遠也,苟求其故,千歲之日至,可坐而致也。」

.孟子 第11卷 告子上 

<告子章句上>

 

  告子曰:「性,猶杞柳也;義,猶桮棬也。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桮棬。」孟子曰:「子能順杞柳之性而以為桮棬乎﹖將戕賊杞柳而後以為桮棬也﹖如將戕賊杞柳而以為桮棬,則亦將戕賊人以為仁義與﹖率天下之人而禍仁義者,必子之言夫!」

 

第11筆

13.孟子 第11卷 告子上  p-0192

 

  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孟子曰:「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

 

第12筆

13.孟子 第11卷 告子上  p-0192

 

  告子曰:「生之謂性。」孟子曰:「生之謂性也,猶白之謂白與﹖」曰:「然。」「白羽之白也,猶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猶白玉之白歟﹖」曰:「然。」「然則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性歟﹖」

 

第13筆

13.孟子 第11卷 告子上  p-0193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內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也。」孟子曰:「何以謂仁內義外也﹖」曰:「彼長而我長之,非有長於我也。猶彼白而我白之,從其白於外也,故謂之外也。」曰:「異於白馬之白也,無以異於白人之白也!不識長馬之長也,無以異於長人之長歟﹖且謂長者義乎﹖長之者義乎﹖」曰:「吾弟則愛之,秦人之弟則不愛也,是以我為悅者也,故謂之內。長楚人之長,亦長吾之長,是以長為悅者也,故謂之外也。」曰:「嗜秦人之炙,無以異於嗜吾炙。夫物則亦有然者也。然則嗜炙亦有外歟﹖」

 

第14筆

13.孟子 第11卷 告子上  p-0194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無善無不善也。』或曰:『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是故文武興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堯為君而有象,以瞽瞍為父而有舜,以紂為兄之子且以為君,而有微子啟、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則彼皆非歟﹖」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或相倍蓰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詩》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荀子的人性論】

 

 

荀子 禮論  p-0243

 

  故曰:性者,本始材朴也;偽者,文理隆盛也。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性偽合,然後聖人之名,一天下之功於是就也。故曰: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性偽合而天下治。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載人,不能治人也;宇中萬物生人之屬,待聖人然後分也。《詩》曰:「懷柔百神,及河喬嶽。」此之謂也。

 

荀子 正名  p-0274

 

  後王之成名:刑名從商,爵名從周,文名從禮。散名之加於萬物者,則從諸夏之成俗曲期,遠方異俗之鄉,則因之而為通。散名之在人者: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應,不事而自然謂之性。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

 

荀子 正名  p-0284

 

  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質也;欲者,情之應也。

 

荀子 性惡  p-0289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第20筆

01.荀子 性惡  p-0289

 

  故枸木必將待檃栝、烝矯然後直,鈍金必將待礱厲然後利;今人之性惡,必將待師法然後正,得禮義然後治。今人無師法,則偏險而不正;無禮義,則悖亂而不治。古者聖王以人之性惡,以為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是以為之起禮義、制法度,以矯飾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擾化人之情性而導之也。始皆出於治、合於道者也。今人之化師法、積文學、道禮義者為君子;縱性情、安恣睢而違禮義者為小人。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第21筆

01.荀子 性惡  p-0290

孟子曰:「人之學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偽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禮義者,聖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學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是性、偽之分也。今人之性,目可以見,耳可以聽。夫可以見之明不離目,可以聽之聰不離耳;目明而耳聰,不可學明矣。荀子 性惡  p-0293

 

  孟子曰:「人之性善。」曰:是不然。凡古今天下之所謂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謂惡者,偏險悖亂也:是善惡之分也矣。今誠以人之性固正理平治邪?則有惡用聖王、惡用禮義哉!雖有聖王禮義,將曷加於正理平治也哉!今不然,人之性惡。故古者聖人以人之性惡,以為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故為之立君上之埶以臨之,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使天下皆出於治、合於善也。是聖王之治而禮義之化也。今當試去君上之埶,無禮義之化,去法正之治,無刑罰之禁,倚而觀天下民人之相與也。若是,則夫彊者害弱而奪之,眾者暴寡而譁之,天下之悖亂而相亡,不待頃矣。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第27筆

01.荀子 性惡  p-0293

 

  故善言古者,必有節於今;善言天者,必有徵於人。凡論者貴其有辨合,有符驗。故坐而言之,起而可設,張而可施行。今孟子曰:「人之性善。」無辨合符驗,坐而言之,起而不可設,張而不可施行,豈不過甚矣哉!故性善則去聖王、息禮義矣;性惡則與聖王、貴禮義矣。故檃栝之生,為枸木也;繩墨之起,為不直也;立君上、明禮義,為性惡也。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第28筆

01.荀子 性惡  p-0294

 

  直木不待檃栝而直者,其性直也;枸木必將待檃栝、烝矯然後直者,以其性不直也。今人之性惡,必將待聖王之治、禮義之化,然後皆出於治、合於善也。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第29筆

01.荀子 性惡  p-0294

 

  問者曰:「禮義積偽者,是人之性,故聖人能生之也。」應之曰:是不然。夫陶人埏埴而生瓦,然則瓦埴豈陶人之性也哉﹖工人斲木而生器,然則器木豈工人之性也哉﹖夫聖人之於禮義也,辟則陶埏而生之也,然則禮義積偽者,豈人之本性也哉﹖凡人之性者,堯、舜之與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與小人,其性一也。今將以禮義積偽為人之性邪﹖然則有曷貴堯、禹,曷貴君子矣哉﹖凡所貴堯、禹、君子者,能化性,能起偽,偽起而生禮義。然則聖人之於禮義積偽也,亦猶陶埏而生之也。用此觀之,然則禮義積偽者,豈人之性也哉!所賤於桀、跖、小人者,從其性,順其情,安恣睢,以出乎貪利爭奪。故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天非私曾、鶱、孝己而外眾人也,然而曾、鶱、孝己獨厚於孝之實,而全於孝之名者,何也﹖以綦於禮義故也。天非私齊、魯之民而外秦人也,然而於父子之義、夫婦之別,不如齊、魯之孝共敬文者,何也﹖以秦人之從情性、安恣雎、慢於禮義故也,豈其性異矣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李霖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