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周易》與脈學:中國古典臨床醫學的誕生

Zhou-I and the birth of the Clinic in Ancient China

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  李霖生  撰

 人體經脈11  

本文的研究背景源自一種焦慮,源自對於中國古典學術存亡絕續的焦慮。本文的寫作背景最初只是為了在自然科學的霸權下,重建中國古典學術術的正當性。[1]問題在於傳統經學缺乏主體意識與方法論的自信,因為傳統東方學術還沒有找到屬於自己的現代語言。以致無法說服現代人,遑論裨益國計民生。

純就學術思想的背景言之,本文的的出發點是《周易》的原始形構(formation)與流轉(transformation)。本文嘗試一種超越通俗科學主義者認知的文化批判理論。凡傳承國學與中國古典學術者應自我鑑別,重建中國古典學術研究者的主體意識與方法論,並且嘗試建立一種多元的文化批判與自省機能。

上述的文化批判理論則是建立在一種對《周易》更具詮釋效力的神話詩學(mythopoeia)[2]之上。所謂具有中國古典學術主體性的神話詩學,可以借鏡西方的語言哲學、記號學與神話學,以隱喻(métaphore)與轉喻(métonymie)為軸心的言詮記號學(une sémiotique des discours)[3]。神話的鐵律就是在轉喻中成就了隱喻的流轉。[4]

一旦我們重建了中國古典學術的方法論,將解開無數中國古典學術上的弔詭,當然包含中國古典臨床醫學的誕生。解讀中國古典臨床醫學的誕生,並非時間的起點,而是邏輯推理的起點。

中國古典臨床醫學,具體言之「望聞問切」,雖然李時珍於《瀕湖脈學》自序曰︰世之醫病兩家,咸以脈為首務,不知脈乃四診之末,謂之巧者爾,上士欲會其全,非備四診不可。」但是以李氏這部名著為基礎,大可方便我們探究中國古典臨床醫學之底蘊,故本文將以《瀕湖脈學》為研究的起點,一探《周易》與中國古典臨床醫學的學術統緒。

脈者,何謂也?《黃帝內經.靈樞》曰:

 

黃帝曰:願聞五藏六府所出之處。歧伯曰:五藏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府六腧,六六三十六腧,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以上下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腧,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腧也。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觀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復。一其形,聽其動靜,知其邪正。右主推之,左持而禦之,氣至而去之。凡將用鍼,必先診脈,視氣之劇易,乃可以治也。

 

自五四文化革命以來,中華文化已成釜底游魂,誰復能知所謂「脈」之本義?覆案《靈樞》所言:「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當代學者多已無由知其真諦矣。蓋所謂「氣」非今世俗所謂空氣或大氣也。故今之醫者甚至不明脈之本義,而以「一條管道」視脈也。殊不知今人俗見所認知之「脈」,如一條血管如動脈靜脈者,其實仍不免僅一唯物論之隱喻而已。下文將先為「一條血管」解構,以期開顯中國古典臨床醫學中脈之本義。

 
 
 
 
 
 
 
 
 
 
 


[1]Claude Lévi-Strauss Œuvres Éditions galliard 2008p568.

[2]Laurence Coupe Myth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7. P.94.

[3]Gérerd Genette Figures III Éditions du Seuil.p.40.

[4]Claude Lévi-Strauss Œuvres p669.

 

 

arrow
arrow

    李霖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